電子報
電子報
- 第1208期

文化傳承與大學精神學術研討會發(fā)言摘要















  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河南頻道總編智泓:
  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在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上,河南大學一定有舍我其誰的自信、霸氣,甚至還有擔當。我們應結合河南大學百年校史、河南高校史、新中國高校史等,不僅要出在學科方面有建樹的、占學術社科高地的文章,還要在文化傳承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使其具有現(xiàn)實意義?;ヂ?lián)網(wǎng)時代帶給文化很大的沖擊,新生一代使用的互聯(lián)網(wǎng)語言、語境與前代人大不相同,如何把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用現(xiàn)代方式講給他們聽,正是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河南大學在這樣一個時間段推出這樣一個研究中心,既是傳承,也是創(chuàng)新,更是一種歷史擔當。我們的眼光不僅局限于河南,更應該放眼至全國,期待河南大學在這一方面有所建樹,創(chuàng)造更具現(xiàn)實意義的成果。
河南日報編審趙慎珠:
  2019年2月底,第二次來河南大學采訪,深深吸引我的,是那些端莊優(yōu)美的老建筑。它積淀了河南大學歷史、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厚重的價值取向,是河大人的精神家園,河大精神借此薪火相傳,并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得以升華。近代建筑群是河南大學“先知與圣人”精神的殿堂,核心內容就是河南大學精神,有別于其他高校的大學精神。近代建筑群有形的校園,走出了一批批優(yōu)秀學子,同時,一代代河大人又為校園建筑注入了無形的、鮮活的生命力,近代建筑群已超然物外,升華為“精神的河大”。 大學之大,不在城大,不在樓高,不在喧囂,在于大師,在于文化,在于底蘊。幾年的學習之后,當學子離開這里時,帶走的不是大樓,而是他自己,一個浸染了河大底蘊、重新塑造過的完整的自己。在這里,文化因為學子而傳承,學子在傳承中又有所創(chuàng)新。如何理解、踐行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在日漸豐盈的河南大學,我想,我尋找到了理想的答案。
河南教育報刊社副總編史道祥:
  作為河南大學畢業(yè)生,我首先想對河南大學及其教師表示感謝。因為有河南大學教師們潛移默化的影響,使我畢業(yè)后雖從事其他工作,但依然關注河南文化研究,中原文化研究,并發(fā)表相關書籍與文章。關于文化傳承積淀,我認為,傳承應立足河南大學,立足河南。立足河大是指用好河南大學專家制度。立足河南是指以河南歷史文明為基礎,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國外很多人喜歡、接受中國文物,但卻不了解這些文物的來源、背后的故事、現(xiàn)存的價值,我們要做的就是將這些東西挖掘出來,傳承下去。至于創(chuàng)新,河南大學可以借鑒其他高校,用科技手段傳承河大文化。我本人作為一個媒體人,也會與相關人士一起,為河南大學做好宣傳工作。
河南大學歷史系教授魏千志:
  傳承與創(chuàng)新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傳承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創(chuàng)新是傳承的發(fā)展。于我校而言,傳承的不足勢必讓創(chuàng)新躑躅不前。其一便是過去有一段時間校訓沒有確定,作為凝結了精神內涵的文化傳播媒介,校訓若是模糊了,學生又該怎么明確與傳承河大歷經(jīng)多年的精神內核?其二則是學校教學樓的改名歷史,許多學生對于河南大學歷史不盡了解,想要把6號樓改名為博文樓。但在建樓之初,老校區(qū)的32齋樓皆是用方位與數(shù)字命名,既簡單又實用。而那些為了文化改名的人,無疑是對河大的歷史文化不了解的。我們應該知道:傳承不是一句空話,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它是需要下苦功夫的,需要我們真正了解、認識,才能更好地傳承!
中原發(fā)展研究院院長耿明齋:
  作為一名經(jīng)濟學學習者,我較早地認識到了文化對于我們的重要性,何為文化?它是萬物之魂。首先文化有三種形式:即文字、物質與精神,三者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其次,是關于文明的演化與創(chuàng)新,其演化一定是在開放的環(huán)境中由各文化的交融造就的,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中國文化相較于西方文明的優(yōu)勢在于多元與包容;第三,文化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巨大動力,從宏觀經(jīng)濟學角度可以解釋我國近幾十年來的快速發(fā)展,從微觀角度我們可以感受到成功的企業(yè)家們對于企業(yè)文化的重視;最后,我們也要發(fā)展自己踏實、堅韌的文化,積極與時代碰撞出更具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火花!
河南大學出版社原社長馬小泉:
  有一箴言講到“維護文化,舊邦新命”。追根溯源,可由兩個故事來解釋。第一個發(fā)生在抗戰(zhàn)時期,當時的河大校長張仲魯帶學生離開開封后又回來時,留在河大的文人們相繼在“維護文化”的匾后簽上自己的名字。這種流淌在我們身體里的血液我們應該銘記、傳承。第二個故事是關于馮友蘭先生。他連接了河大與清華兩校,把大學生的使命與擔當傳達給當時正在戰(zhàn)火中的清華,促進了兩校的文化交流。對于未來,我想提出幾點展望:首先學校應該定好位,做好頂層設計;同時利用文化戰(zhàn)略能夠把河南省內各個高校連接起來共同發(fā)展。我們都知道河大本來就是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所以我們的選擇也應立足于大學文化、傳統(tǒng)文化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積極擴大學校的文化影響力。結束之前我想要說:選擇無問西東,是因為對自己文化的自信!
《河南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主編李偉昉:
  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文史傳統(tǒng)的百年老校,河南大學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方面應該有所作為。傳承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與基礎,創(chuàng)新是傳承的發(fā)展與延伸。今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回顧近代中國在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和斗爭,明白了我們的文化發(fā)展歷程不盡如人意。五四運動以后的百年中,傳統(tǒng)文化方面出現(xiàn)了較大的問題。我們在傳承問題上做得不太好。當時中國的精英為什么反文化反得那么徹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救亡的關口、國家意志為上的時候,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卻是講個人修身的,重點不在民族國家。當我們對“傳承與創(chuàng)新”展開論述的時候,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傳承的是什么?對傳承的東西是否了解?我們應該怎樣傳承?明白了這些,才有可能傳承。
文化產(chǎn)業(yè)與旅游管理學院院長程遂營: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訓體現(xiàn)出來的人文精神,伴隨著河南大學走過顛沛流離、走過風風雨雨、走過整個世紀。河南大學經(jīng)歷了浴火重生,有一種超脫的氣節(jié),天生有著脫俗的傲骨,天生就多了一份社會的憂思,天生就有一份對民生的關注,天生就多了一份家國傾向的情懷。河南大學應保持對自身人文精神的創(chuàng)新追求,冷靜地審視一下學校的現(xiàn)狀,保持熱情、責任、擔當。重振河南大學的人文精神,讓人文的輝光重新照耀河南大學前進的道路,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方向。我們應當深入挖掘河南大學的歷史和人文精神,爭取讓河南大學這個品牌在中國高等教育中發(fā)亮,讓這所大學真正配得上“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人文追求。
校史館館長王學春:
  河南大學的精神是大學文化的靈魂。大學文化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這需要歷史文化一點一滴的積累。大學精神是具有生命力、形成社會共識的,又是需要逐步積累起來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它應該是一種大學文化的凝練。昨天以前,都是歷史。真正的大學文化是鮮活而富有獨特生命力的,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塑造出來的東西。大學文化有三層含義,首先真正的大學文化被人們關注最多的是制度文化。第二層就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為基礎,精神文化為提升。最后一層就是以具有特殊意義的物件為代表的物質文化。比如學校的校徽、每個時期的印章等等,校史館則是盡可能收集校史和學校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一些物質文化資料,為大學文化的傳承貢獻出一份力量。
文化產(chǎn)業(yè)與旅游管理學院副教授張朝暉:
  文化從載體的角度講可簡單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多指精神文化。河大物質文化薈萃,每一棟美好的建筑,甚至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在向世人訴說著一個個美麗的河大故事,承載著河大人的精神,寄托著河大人的靈魂。還有更多的是我們大學非物質文化,從“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訓,到河大人每一個感人的故事,包括我們師生奮斗路上的點點滴滴,都是我們大學精神的源泉,也是河大個性活的顯現(xiàn)。正是這些河大精神的傳承,才使得百年大學歷久而彌新。作為一名河大人,有責任和義務用手中的剪刀,尊重歷史、守正創(chuàng)新,通過剪紙藝術向世人展現(xiàn)美麗厚重、感人動人的河大文化,為豐富我們的大學文化盡微薄力量。
音樂學院黨委副書記黨鴻軍:
  高校作為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基地,在傳承文化文明、創(chuàng)新文化知識、弘揚文化傳統(tǒng)、引領文化發(fā)展、推動文化建設、促進文化繁榮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黨委宣傳部牽頭成立我校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這不但是完成高校的職責和使命,也是我校培養(yǎng)自身特色,增強自身活力,實現(xiàn)學?!半p一流”建設快速發(fā)展的重要舉措。全校各基層學院應該強化認識、提高站位,發(fā)揮優(yōu)勢、主動融入,與時俱進、體現(xiàn)時代,充分挖掘各學科深厚文化底蘊和特色優(yōu)勢,積極融入和參與到研究中心工作中來,緊扣時代脈搏和青年學生成長成才需要,勇于創(chuàng)新,共同把研究中心辦出特色、辦出水平,推出一批具有河大品質的高質量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
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王志國:
  說起河南大學的文化,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件事。一是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轟炸我國駐南使館,三名記者犧牲。我校有組織地進行了和平示威游行,抗議這一野蠻行徑。那種滲透到河大骨子里的愛國情懷,是我校百年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我在個人公眾號上推送了一篇介紹我校大禮堂、南大門等建筑的小文章,反響空前,其內容引起了廣大校友的共鳴。廣大師生和校友們的愛校情懷,也是我校百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學校一位罹患癌癥的同學在不堪醫(yī)療費用重負之際,得到來自河大師生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捐款救助,關愛每一個師生,也應是百年河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