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馮薈嫻 謝縵鈺
編者按:2014年11月18日,習(xí)近平訪問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時,和夫人彭麗媛登上極地考察船“雪龍?zhí)枴?,“雪龍?zhí)枴钡拿衷俅芜M入公眾視野。2005年,“雪龍?zhí)枴焙椭袊蠘O內(nèi)陸冰蓋科考隊首次到達南極最高點.,這次的冰蓋考察堪稱中國南極內(nèi)陸冰蓋考察史上一次最艱難的科考工程,而當時參與探險和報道記者正是時任中央電視臺記者的我校校友陳曉夏。
2014年10月30日,陳曉夏回到傳媒大學(xué),為同學(xué)們講述了南極探險的故事,而記者也在這之后約到了他的采訪。
“我們不知道,我們出發(fā)的時候是一百三十七個人,回來的時候會不會是一百多個人加幾個盒子?!薄悤韵?/b>
隨著雪龍?zhí)柺嗝组L舷梯被慢慢地吊起,陳曉夏感覺自己和祖國的聯(lián)系在一刀一刀地被割斷,他心中甚至響起了那咯吱咯吱的切割聲。離別總是值得揮灑淚水的,尤其是這種極有可能是生離死別的場景。陳曉夏拒絕了父母前來送行的要求,在他看來,這是最好的告別方式。當船駛離楊浦大橋,岸上送行人群漸漸模糊,呼喊聲也漸漸消失,他似乎感覺到生命在這一刻與雪龍?zhí)栂噙B。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用渾身氣力向著岸邊大喊“再見了,祖國!”2004年10月25日,陳曉夏作為中國第21次南極科考隊的隊員和隨隊記者,在上海民生碼頭登上了南極科考船“雪龍船?!?。這一次,他要去往尚未被人類踏足的南極冰蓋至高點———被稱為“人類不可接近之極”冰穹A。
“南極這個人類不可接近之極,環(huán)境惡劣,要進行科考和隨隊報道,對于人的生理和一個記者的專業(yè)素質(zhì)都是極大的挑戰(zhàn),我樂于接受這樣的挑戰(zhàn)?!标悤韵倪@樣講到,所以毫不猶豫地報了名。而南極科考的“生死狀”需征得家屬的同意。陳曉夏猶豫之后,在遵守規(guī)定和呵護親情間選擇了后者,私自簽署了父親的名字,“那包含“事故”“人身意外傷害”“遺體處理”等詞的文件太過刺眼,讓他們簽字無異于使其經(jīng)受幾個月的內(nèi)心折磨,太過殘酷。
成長為南極勇士
為了參加這次驚心動魄的旅程,陳曉夏提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前往新疆51號冰川,接受了南極內(nèi)陸冰蓋隊的“魔鬼訓(xùn)練”。陳曉夏在訓(xùn)練中還是被要求學(xué)會短波電臺的架設(shè)使用和GPS導(dǎo)航?!叭绻麅蓚€技術(shù)負責(zé)人在事故中受傷或者死亡,剩下的隊員要能使用這兩種設(shè)備尋找方向和尋求救援?!庇?xùn)練教官的話讓陳曉夏迅速意識到了現(xiàn)代社會中自己養(yǎng)成的群體思維,在南極那片幾乎沒有生命的絕地上,依賴別人往往會帶來致命的后果。在隨后的半年中,每個人都學(xué)會了諸如結(jié)組攀登、安全繩使用、挖雪溝和雪洞等極地生存技能,陳曉夏深知,在危機四伏的南極內(nèi)陸,一個人最大的貢獻就是不給團隊造成負擔。
考察路上
南極考察的航線有一個永遠也繞不過去的魔鬼———西風(fēng)帶。西風(fēng)帶又被稱為“暴風(fēng)圈”,終年浪高在7米以上,船體搖晃可以達到40度。為了穿越這個暴風(fēng)圈,一大早,雪龍?zhí)柧瓦M行了緊急部署,船員們要分頭去固定房間里可能產(chǎn)生位移的物資和物品,應(yīng)對即將到來的劇烈搖晃。全體船員工作到很晚,反復(fù)確認物資的安全后,才敢安然睡去。
“砰!”二十公斤的礦泉水桶從桌上飛出好幾米,陳曉夏被一個巨大的涌浪打醒,緊閉的舷窗也被涌浪的大力沖開。他越發(fā)擔心雪龍?zhí)柕陌参?,一個激靈從床上爬起,穿上衣服便跑向了駕駛臺,而此時正是清晨。沈副船長告訴他,南部的強氣旋在一夜之間改變了方向,由西向東正好擋在了雪龍?zhí)柕那胺剑绻^續(xù)保持航向,雪龍?zhí)柧蜁媾R傾覆的危險,他們只剩下了頂風(fēng)行駛這一個相對安全的選擇。
看著外面的滔天巨浪,陳曉夏突然萌發(fā)了一個驚人的想法,“船長,我想到船頭去拍?!?br> “你這簡直就是送死!那里沒有任何安全保障,只要一個浪打過來,你必死無疑!要拍,只能在駕駛室!”船長一口回絕了他。
陳曉夏為了獲得最好的畫面,決定做一次違抗船長命令的“危險動作”,到船頭甲板直面風(fēng)浪拍攝?;氐脚撌覂?nèi),經(jīng)過一番商量和準備,帶著DVCAM小型攝像機、特制保溫救生衣、20米長的安全繩等裝備,他與另外兩人組成了“西風(fēng)拍攝敢死隊”,“偷偷摸摸”一同前往船頭。
從左舷甲板到船頭,大約有四十米遠。陳曉夏登上甲板,冒著狂風(fēng)剛剛挪動了不到五米,就被一個沖上船舷的巨浪狠狠地放倒了。費勁九牛二虎之力站起來后,他不理會風(fēng)浪,開始了持續(xù)不停機的拍攝。他做好了足夠的心理準備,即使這次冒險拍攝發(fā)生了意外,手中的攝像機也能記錄下他離去的過程。同行二人在左舷走廊的最前端停了下來,一人拍攝全景畫面,一人負責(zé)他腰間繩索的安全。
陳曉夏看到船頭如海嘯般的風(fēng)浪,執(zhí)著地一步一步前行。越靠近船頭,風(fēng)浪就越大,突然間一個巨浪猛撲過來,在他身上開了花,整個浪頭如洪水傾瀉一般,瞬間他好像消失在了浪里。他渾身如針扎一般疼痛,只能跪在甲板上保持平衡。剛才的巨浪險些將他沖入海中,幸虧同事死命拉著安全繩,他才得以逃脫巨浪的魔掌。
面對瘋狂的浪頭,他艱難地舉起了攝像機。他好像聽到兩位同事在向他大聲呼喊,可巨浪的鏡頭是那樣的驚心動魄,這里足夠近,這樣的畫面是獨一無二的。而呼喊聲在浪聲中卻仿佛更大了。陳曉夏仔細聽著,原來大風(fēng)把安全帶吹纏到了鐵樁上,稍有不慎,他就會被風(fēng)浪拽入海中。他慢慢地后退,來到纏安全繩的鐵樁旁。
剛剛捋順了安全繩,只見一個如同小山般大小的浪頭攜千鈞之勢在他身邊轟然劈開,整個船頭劇烈地搖晃著,一瞬間他幾乎被甩下船去,他恍惚中聽到了同伴奮力的呼喊“曉夏,快回來!”同時腰間大力傳來,兩位同事拼命拉著安全繩,將他一步一步從巨浪的“嘴邊”拽回到安全的地帶,此時的陳曉夏渾身早已濕透,冷得渾身發(fā)抖,牙齒打顫,攝像機卻安然無損,圓滿地完成了拍攝任務(wù)。
晚上,一位老船員看過視頻之后,連連感嘆他的幸運。原來他所依仗的唯一一條安全帶只能是心理安慰,一旦有巨浪打來,人會直接被卷入海中,而西風(fēng)帶落海的還生率幾近為零,那是帶著攝像機往鬼門關(guān)口走了好幾圈。
在乘坐直升飛機為登上南極大陸探路的時候,陳曉夏用攝像機對南極大陸進行航拍。這時候的南極就像一個仲夏夜之夢,白晃晃的海冰泛著幽幽的藍色,美得讓人窒息。
DomeA,中國人來了
時間定格在2005年1月18日三點15分。
沒有歡慶的音樂,只有大聲的喘息。沒有歡呼的人群,只有四個中國人。
這一歷史時刻要讓盡快讓全世界的人知道,陳曉夏拿出帶著CCTV臺標的話筒,站在旗桿邊上馬上進行現(xiàn)場報道,“觀眾朋友,大家好!我是中央電視臺記者陳曉夏,現(xiàn)在是北京時間2005年1月18日3點16分,就在1分鐘前,中國南極冰蓋科學(xué)考察隊到達了南極冰蓋最高點,這是人類第一次從地面進入南極冰蓋最高點,也是中國人第一個地面測定了最高點的地理參數(shù)。
采訪的時候,當陳曉夏被問到,在最艱苦,最困難,最危險的時候,有沒有后悔過參加了這次南極登頂?shù)目瓶蓟顒?。他語氣堅定的說沒有,唯一無法容忍的就是每天都要吃半冷不熱的航空餐,做后勤工作的時候,他偶爾也用斧頭砍碎凍得像石頭一樣硬邦邦的羊腿,加上凍得發(fā)黑的胡蘿卜,燉一鍋湯,大家一起喝,幸福得像過節(jié)。
在科考的后期,陳曉夏每天都會巴巴的饞著什么時候能夠吃上新鮮的西紅柿和小黃瓜,數(shù)著回家的日子。一回到物資相對充裕的中山站,他在排隊取小黃瓜和西紅柿的時候,重新排隊取了一次又一次。
回到家后,陳曉夏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他覺得周圍的環(huán)境非常的嘈雜,看新聞聯(lián)播的時候,每個字都能聽清楚但是無法理解,感覺很恍惚。他還有點不習(xí)慣花錢,出門打車有時候會忘記給錢,因為在雪龍船上所有的東西都是按需供給的,身體也不適應(yīng)這里的環(huán)境,回來后大病了一場。
變化更大的是心境,南極那種真正意義上的野生的狀態(tài),讓他對現(xiàn)在的生活更多了一份感恩之心。
隨著父母的年事已高,為了減少對父母的刺激,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中央新影集團副總編輯的陳曉夏,從實地的現(xiàn)場報道轉(zhuǎn)入了幕后的運營策劃。
但是面對高速率運轉(zhuǎn)的社會,他時常懷念,南極那片亙古寂寥的土地上,他聽著腳踩在冰面上的沙沙聲,看著無邊無際的白,腦袋放空的那一份平和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