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地,參觀了游覽景點之后,便想寫一篇游記。
盛夏季節(jié),去了一次海拉爾,回京后就寫了一篇《海拉爾要塞前的沉思》,在人民日報社“金臺唱晚”公眾號上發(fā)表了。
筆者認為,作為新聞宣傳工作者,肯定要走很多地方。在完成寫新聞稿任務的同時,寫一些游記很有必要。
寫游記有什么好處
說到寫游記的好處,筆者體會到有以下幾條:一來可以把旅途的見聞用文字記載下來,二是可以陶冶情操抒發(fā)自己的情感,三是可以練筆,四是可以給媒體副刊投稿。
因此,寫游記已成為許多人的愛好,游記也是廣大讀者喜愛閱讀的一個品種。
有人會說:“寫游記太簡單了,照旅游地說明書抄幾段就行了?!边@是一大誤解。要寫好游記,不是抄抄景點簡介就可大功告成的,而是要寫得有意義,有趣味,引人入勝,讓人有親臨其境的感覺,對讀者有啟發(fā)。這就需要動腦筋,有創(chuàng)意。
游記的種類與基本寫法
游記分為記敘游記、寫景游記、抒情游記、議論游記等。不同的游記有不同的寫作方法。
不論寫哪一種游記,首先都要寫景,可以通過對自然風光、歷史名勝、人文景觀、景中人物的描寫,再抒情議論。游記中的“游”必須是寫作的第一步。
寫游記最通常的方法是按照游覽的時間先后次序來寫,把看到的主要風景寫出來。這樣寫,比較順,比較方便。
旅途中,有的風景要動態(tài)觀察,邊走邊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是在動態(tài)中觀察體驗。
有的景物可以固定站在或坐在一個點觀察,看它的變化?!叭照障銧t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就是停在那里欣賞美景。
按照先后次序來寫的時候,應有重點意識,切不可什么都寫,寫得像記流水賬似的。要把那些印象最深刻的景色寫下來,并找到它們的特點,印象不深的可以一帶而過,也可以不寫。這樣的游記就顯得有層次,比較生動。
游記中最好寫上“人”
除了寫景之外,游記中最好能寫上“人”,可以寫作者自己的“我”,也可以寫他人。因為有景點的地方必然有人。無論是人頭攢頭還是三三兩兩,人的活動是旅游的主體。如果不見人,游記便會很像景點說明書。
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鄭榮來寫過一篇北戴河游記,文章的標題就是《多彩人生》。在這篇游記中,他也寫了景:“那天清晨,我漫步海邊,放眼脁望,海面上,有漁帆點點,在我心中,忽覺一片開闊?!苯又?,他開始寫人,以下這段對“人”的描寫很細致生動:
“才五點多鐘,已有許多勤者,早在沙灘邊拾貝殼之類,更有一些勇者,已在海里暢游。大海涌動著生命的蓬勃!
忽然,我注意到身邊正忙活著的另一些人:有的推著滿載著橡膠圈的大車,有的抱著紅白相間的太陽傘,有的開始擺設各種飲料小吃、泳衣泳褲,有的正拉著竹椅向沙灘邊移動,最簡便者便是脖子里掛個相機立于一照片樣本的木牌前----他們都是在這里謀生的個體戶?!?/span>
接著,文章作者又詳寫了一位30多歲的出租橡皮圈的個體戶、一位賣飲料、面包的戶主、一位63歲的退休個體戶老人,把他們的故事串起來,發(fā)出這樣的感慨:
“如煙的秋雨,飄灑了一個晴和天色里看不到的蒼茫;時代的大湖,也給這世間沖洗出形形色色的人生。已越千年的魏武,徒觀滄海,枉嘆洪波,只見自然,不見人生。他不勝感慨日月星漢的輝煌與亙久,卻無緣看到今日生活的豐富與多彩?!?/span>
語言對話與背景材料
在寫游記中寫人,最好寫上語言對話,這樣就更顯親切與真實。在《多彩人生》一文中,與幾位個體商戶的談話都原汁原味照錄不誤,聊生意,聊經(jīng)歷,聊人生,使文章有血有肉,充實豐滿。
請看以下作者與一位個體戶的對話:
“你一年能掙多少錢?”
“去年五六千,今年差點。”
“你一個人?”
“不,去年倆人,今年4人?!?/span>
“那么多人干嗎?”
“攬生意呀。”
“夏天過了你干什么?”
“搞建筑。”
這一問答,不僅十分真實可信,也道出了生活的不易。
寫游記還離不開背景材料,用好背景材料可以增加文章的厚度。用背景材料時,重要的地方可詳盡一些,不重要的部分可以簡略。
在《多彩人生》一文中,因為是寫北戴河海邊的事,作者便用了毛澤東詞中“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的句子,以及曹操的《觀滄海》的典故,正可謂恰到好處。
提供筆者一篇習作
終上所述,寫游記的要點為以下30個字:細心觀察景點,注意刻畫人物,寫好語言對話,用好背景材料,盡興抒情議論。
同時,文章可以適當配些旅途照片。這樣寫,你就能把游記寫得越來越好。
筆者就是用上述寫游記的方法,寫了一篇習作《海拉爾要塞前的沉思》,附在本文之后,作為向讀者的匯報吧!
附:
海拉爾要塞前的沉思
到達內(nèi)蒙古海拉爾時,華燈初上,整座城市是那樣的舒坦和平靜。市區(qū)的燈光秀把一幢幢建筑物打扮得十分靚麗,如同被琥珀與珍珠鑲嵌起來的藝術品。
第二天早晨,天空下起了細雨。大暑時節(jié)的海拉爾,氣溫只有23度,涼爽宜人。
今天計劃要去參觀的目的地是“侵華日軍海拉爾要塞遺址”。在我的印象中,這樣的遺址也就是一排碉堡、幾條戰(zhàn)壕而已。
地面上的碉堡
然而,走近海拉爾要塞,參觀
了歷史事件的展覽,又進入十幾米深的地道,這一幕幕讓我心頭一顫,思緒紛紛。在地道入口,有一位大叔在出租軍大衣。
我問:“下面冷嗎?”
大叔答:“零度?!?/p>
“租一件大衣多少錢?”
“5元!”
我仗著自己穿著長袖襯衣和攝影背心,沒有租,心想:“有那么冷嗎?”
往下走,一股股冷氣撲面而來,石梯扶桿上沾滿了冷卻水珠,濕漉漉的。越是往下越冷,真是冬天刺骨的感覺……上面的大叔說的是實話。
這個地下工程真是大得很,而且設計考虙得十分周全。我下臺階時粗略數(shù)了一下,約有80多個臺階。按每個臺階20公分計,深度就達到十五六米。工事坑道主通道約一米七寬、兩米高,左右兩側(cè)連接房間,有指揮部、醫(yī)院、寢室、彈藥庫、廚房、蓄水間、廁所等。小的幾平方米,大的五六十平方米。我們參觀的地道只是目前開放的一段,行程約15分鐘。
進入工事地道的樓梯
據(jù)介紹,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軍侵占了東北。從1934年開始
至1939年,為抵御蘇軍進攻,日軍在東北境內(nèi)設立十幾處工事。海拉爾要塞是最大的工事之一,于1934年6月動工,1937年末竣工。目前,海拉爾要塞已勘測的各種工事總面積達1萬平方米,地下通道4000多米,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房間50多間,全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該工事當時在地下完全能夠保證基本生活及作戰(zhàn)供給,蘇聯(lián)戰(zhàn)地記者稱之為“地下城市”。
這么浩大的工事,完全是以剝奪中國勞工生命建造起來的!當年,日本侵略者用抓來或騙來的數(shù)萬名中國勞工修建要塞。勞工們早飯吃的是高粱米稀粥,午飯是又酸又硬的混合面窩頭,喝的是生水。在冬天零下40度時還要干活,身上穿的是一套像麻袋一樣的更生布衣,根本無法御寒。
這真是一座人間地獄!在日寇的皮鞭下每天干十幾個小時重體力活,累死、病死、餓死、凍死、被打死的中國勞工不計其數(shù)。
成千上萬的勞工尸體被日軍運到北山和敖包山之間的沙地掩埋,形成了海拉爾的“萬人坑”。在要塞工程完工時,為了保密,兇殘的日軍用鐵絲把勞工的肩胛骨穿在一起,集體槍殺、活埋。真是絕滅人性,令人發(fā)指!
直到1945年8月9日,蘇軍開始出兵東北。8月12日,蘇軍對固守海拉爾要塞的近7000名日軍發(fā)起進攻,至16日,共俘虜3827人,打死3000余人,徹底摧毀了這個地下魔窟。蘇聯(lián)紅軍在進攻時付出了巨大代價,涌現(xiàn)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在海拉爾東郊小孤山上,有24座蘇軍烈士合葬墓,安葬著約1130名蘇軍烈士。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國和俄羅斯民眾來到這里祭奠烈士英靈。
海拉爾要塞已成為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級國防教育基地,現(xiàn)更名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海拉爾紀念園。當天,停車場上有五六十輛大小汽車,參觀者絡繹不絕,有許多家長是帯領著孩子來的。
紀念 園廣場上的雕塑
參觀完海拉爾要塞后,心情久久不能平息。地道、鐵軌、工具、白骨、冷冰冰的混凝土……都在訴說那侵略者的罪惡暴行,都在展示著那中國勞工的斑斑血淚。
走出地道,天放晴了。望著藍天白云,望著遠處綠油油的呼倫貝尓草原,望著高樓林立的海拉爾市,這一切似乎在告訴人們:今天,我們的和平安定生活來之不易,是千百萬革命志士奮斗的結果。
在舊中國,人民為什么吃那么多苦?還不是因為國家太貧弱了。一百多年來的苦難與抗爭,求索與奮進,可歌可泣,它激勵今人,昭告后世,應當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努力奮斗,建設一個強大的祖國?。òl(fā)表于2021年8月9日“金臺唱晚”微信公眾號)
作者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海拉爾紀念園”前留影
(作者系人民日報資深記者、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培訓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