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尖刀”卡在老師頭上,而老師猶如戲精附體,不斷地向周圍同學搞怪賣萌,做出各種各樣的表情,講臺下方的學生們看到這滑稽的一幕,忍不住地哄堂大笑起來。近日,河南鄭州某高校的這段視頻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視頻中的老師一改人們心目中的威嚴形象,在課堂上與學生游玩同樂,讓現場的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老師的行為活躍了現場的氣氛,但這種活躍“健不健康”則就另當別論了。有網友評論說:“老師的行為促進了師生間的感情交流?!边@樣有利于營造融洽的課堂環(huán)境。有網友則認為:“該老師的行為有損教師威嚴形象?!庇X得這樣不利于維持課堂的秩序。這兩種觀點反映出了當前教師的一種矛盾:從教書的角度,自古“嚴師出高徒”;從育人的角度,過于嚴厲又會拉開師生的心理距離。
這道選擇難題看似“魚與熊掌不可得兼”,但究其本質仍是一道偽命題。很多人受到傳統(tǒng)觀念影響,認為“教不嚴,師之過”,嚴厲是一個教師必備的因素,把“嚴”與“慈”兩個概念分開,固化了教師的形象。但在現實中,“嚴”與“慈”并非水火不容,教師需要做到剛柔并濟,綿里藏針,打好“嚴”與“慈”的太極。
自古言“過鋼易折”,教師保持嚴厲也要近乎人情。教育是靈活的工作,教育的對象是靈活多動的青少年,難以完全控制住自己的行為與情緒,如果過于上綱上線,定死規(guī)則的框框條條,不在乎學生的感受,就可能導致沖突,結果適得其反,有悖于教育的初衷。但如果將規(guī)則人情化,在保持規(guī)則底線的情況下把學生控制在有彈性的規(guī)則框內,則可以在包容下打磨學生的性格,在無形中達到育人的效果。
而仁慈并不代表無為,這也是很多人所混淆的概念。有些教師對于工作抱有佛系的態(tài)度,固在課堂上對學生很是“包容”,導致其課堂秩序混亂,而這種包容并不是教師仁慈的體現。教師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仁慈更容易打動其心靈,但在要求和指導時就要用嚴厲的規(guī)則去約束學生的行為,在通情達理的同時也應守好自己的底線。
無論是“嚴”還是“慈”,都是以教書育人為最終目的,教師應把二者融為一體,在嚴厲的同時把握好嚴厲的度,在仁慈的同時守好仁慈的線??鬃诱f:“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面對不同的情況,教師應學會掌握嚴慈之間的轉換,把好“嚴”與“慈”之間的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