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美成在久,日進無疆———讀張舜徽《壯議軒日記》文/蔣潤




今春返校,蒙師長見愛,賜下一部周國林先生點校的《壯議軒日記》,大慰渴懷,于是趕緊翻讀?;巳鞎r間將這本日記細細讀完,心里極為暢快。其中論學問、論為人,出經(jīng)入史,豐富生動,舜徽先生的形象,也在這逐日的記載之中變得鮮活了起來。

“愛日以學,以愚自守”的讀書態(tài)度

舜徽先生生丁亂世,一生顛沛流離,所以大部分日記早已失落,這部《壯議軒日記》,只是他日記的一部分,是20世紀40年代講學于湖南與蘭州期間的記錄,80年代時,為湖南圖書館所搜集得。當時湖南圖書館曾將底本寄給舜徽先生,先生閱后百感交集,親自加以整理,分講學湖南者為“居湘編”三冊,講學蘭州者為“入隴編”一冊,題名“壯議軒日記”。

“壯議軒”是舜徽先生講學湖南時的齋號,取《大戴禮記·曾子立事》中的“其少不諷誦,其壯不論議,其老不教誨,亦可謂無業(yè)之人矣”一語。自古凡有所成就的學人,常有“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之感,先生取“壯議”為齋號,正是以此自勵。翻看《日記》,便可知先生愛日以學,讀書甚勤,幾乎無一日不與書籍為伴。

舜徽先生讀書之勤,是很讓我這樣的后輩瞠目的,傅道彬老師在《君子之為學也》一文中曾統(tǒng)計過先生一百余天的讀書目錄,總數(shù)近五十種,還多是卷帙繁富的清人文集。我常覺得自己讀書太慢,看完《日記》,先生關于勤學的教誨俯拾皆是,益增愧怍。

大抵舊時學人,多有自己讀書的法門,每天讀些什么書,讀多少,都有計劃,這叫做“日課”,即使是成名的教授,也都如此。舜徽先生“嚴立課程”的讀書方式,不過是其中一個例子而已。像黃季剛先生,網(wǎng)上最喜傳揚的,是他“八部書外皆狗屁”的論調(diào)和罵人的逸事,但若讀一讀《黃侃日記》,便可知道他讀書的勤奮與嚴密,舜徽先生是懂得這一點的,在與駱鴻凱談論時,便論黃季剛云:“黃氏以聰明睿智之資,而治群經(jīng)小學極其勤苦,讀書無一字跳脫,此所謂守之以愚者也,故其所詣獨有千古?!?/p>

舜徽先生為學,正是以黃季剛這樣的學人為法,頭腦再聰明,治學也以愚自處。1942年的中國,戰(zhàn)火紛飛,像舜徽先生這樣的讀書人,于僻陋山村,猶能挑燈讀書,力學不倦,令人感佩不已。

“美成在久,通達致用”的治學理念

舜徽先生讀書不僅快,而且細,每讀一書,就在日記中記下該書的精彩之處,提要鉤玄,又常附以評論,讓人聞一知十,拓展識見。他的很多著述計劃,也在日記里有體現(xiàn),從中可以學到不少著述門徑。比如在撰著一書之前,先搜集資料,編成長編。他立志撰《清儒通義》,條理有清一代之學術,但是又擔心一時難以完成,所以就先后撰著了《清儒識大編》《清儒粹語》,又想著撰著《清儒著述敘錄》,甄錄清代書籍,他說:“茍能成此三種,以當長編,庶幾《通義》可涉筆矣?!彼暮芏嘀龆既绱耍l(fā)端很早,有著數(shù)十年的積累之功。

我想一個人做事,就譬如樹木的生長,扎根之所的寬窄,決定了樹木生長的好壞,但即使植根高原,也需要慢慢生長,讓根一點一點蔓延下去,這樣才穩(wěn)固牢靠,不然狂風一來,便只能衰折?!肚f子》里有語云“美成在久”,便是說這樣一種含蓄溫養(yǎng)的好處。

舜徽先生讀書治學,既有嚴密的“日課”,也有長遠的計劃,無怪乎取得后來的成就。先生在《日記》里曾摘引陸隴其誡子之言,道出這“美成在久”的涵義:“欲速是讀書人第一大病,工夫只在綿密不間斷,不在速也。能不間斷,則一日所讀雖不多,日積月累,自然充足。若刻刻欲速,則刻刻做潦草工夫,此終身不能成功之道也?!庇賱t不達,與其速戰(zhàn)速決,不如每日用功,綿密不間斷的好。

舜徽先生常為人所稱處,在于他所提倡的“通人之學”。因其提倡“通人之學”,所以常有通達之論,不為人所蔽,也不為己自蔽,以之治學,則有識有定,重宏通經(jīng)世而輕狹隘叢殘。先生是湖南人,或許是淵源之一,湖南文化在清末異軍突起,以曾國藩、羅澤南、左宗棠等為代表,這些人出則為名臣名將,處則為碩學巨儒,既不廢學問,也有顯赫的事功,在這些人影響之下,湖南的文化風氣也重義理而尚經(jīng)世。先生常以承繼“湖湘學派”的流風自命,治學自然也承續(xù)了這種風氣。

舜徽先生所謂“通人之學”,在我看來,大要有三:其一曰博大而有根,其二曰經(jīng)世而有用,其三曰卓然而自立。

博大而有根,首先是說治學識見不可不博,但又不可太雜?!度沼洝分杏幸欢巍安╇s之辨”,說得很通透:“學不博則陋,學太雜則苦?!彼^“有根”,就是要有一片足以立身的根據(jù)地,先生將之比喻為一個人所居住的房舍。其實不管鉆研什么領域,在博覽的同時,都需細讀一些經(jīng)典,這些經(jīng)典就是進一步深入這個領域的“根”。舜徽先生很重視“有根之學”,他治中國古典學問,就以經(jīng)史為根,《日記》之中,常常能看到他溫習經(jīng)史的記載。“有根”而后又需博大,博大一方面是指學力,另一方面也是指識見,學力博大,故能博學多聞,無僻陋之患,識見博大,才能抉發(fā)本源,才不會扎入故紙堆中,以瑣屑饾饤為事業(yè)。

其實“有根”,又不僅僅只關乎治學,也關乎立身,學問本是為人,故而學問的根基在于樹己樹人,在舜徽先生這里,就是治學當經(jīng)世而有用,先生以為“天地間學者不必多,而切實做事之人斷不可少”,這誠為至理。先生講學各地,常以啟發(fā)學生為職任,注重講學對學生產(chǎn)生的效果。他主張循序漸進,從平易淺明開始,這樣學生才可有得。他又極不贊成青年作詩,以為不如花時間來好好讀幾部有用之書。《日記》之中,常有先生勸誡青年語,總以立志高遠,不畏縮自限為勸,可見先生胸懷所在。

有根則卓然而自立,不為人所限,魏了翁讀朱熹,以為“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大為舜徽先生稱賞,治學不當奴隸,這就是卓然而自立,正因自己見得博,思得熟,識得透,看得精,故而頭腦不至為他人之跑馬場,這樣亦才可稱為“通人”,這樣的學問亦才可稱為“通人之學”。

追懷:“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

讀舜徽先生的《日記》,恍若自己也回到了那個湖南山村,看著他在燈下漫筆,隨筆端而流淌出的,不僅是他所身處的一時一地,還有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與學術流脈。其中論學問,論文化,臧否人物,談論時局,前有浮聲,后有繼響,交錯在一起,成為一支既單純又復雜的音樂。

假如我們將視野放大,舜徽先生作為一個新舊交替之際的讀書人,將會被放置到什么位置呢?先生開創(chuàng)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這個服膺“曾、左”,以“湖湘學派”自命的學者,在我們的文化史上,應該得到怎樣的書寫呢?

有人說“天才總是成群結隊的來”,我想這也許沒錯,放置在舜徽先生《日記》的語境下,也可以說“學者總是成群結隊的來”,細數(shù)舜徽先生講學湖南時所往來的友朋,便能令人生出無限的羨慕,里面像錢基博、馬宗霍、鐘泰、駱鴻凱等,每個都是飽學之士,讀書之精勤并不比舜徽先生差。他們之間還常商討各自的著述,比如馬宗霍欲重修《清史》列傳,頗為舜徽先生所鼓勵,錢基博作《近百年湖南學風》,也與舜徽先生討論。即使是到了藍田,也有一個不甚知名的王開夏老先生,來與其談論《齊物論》。友朋過從,切磋講習,洵有麗澤之樂。

這樣一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shù)晨夕”的畫面,在動蕩的背景下看來,愈覺得可貴而溫馨。翻開《壯議軒日記》,處處可看見“美成在久,日進無疆”的韻味流淌。孟子說:“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我想,讀書人的“恒心”,也就是這一份對學問與文化的執(zhí)著吧!或許正因有此“恒心”,才有“美成在久”,也才有“日進無疆”。重新看看自己周遭的世界,也不知道這“恒心”,尚留存于天壤間否?

(作者系文學院2017級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y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