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鄭毅,1962 年出生,法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F任北華大學校學術委員會主任、東亞歷史與文獻研究中心主任、《長白叢書》主編,吉林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系吉林省首屆“長白山學者”特聘教授、省重中之重學科世界史學科帶頭人、省第六批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第一層次人選,兼任中國日本史學會常務副會長、省歷史學會副會長,天津社會科學院東北亞區(qū)域合作研究中心專家組成員、南京大屠殺國際和平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東北師范大學客座教授、 吉林師范大學客座教授、 黑河學院特聘教授等。
采訪鄭毅教授這一天,是 2018 年 12 月 13 日,第五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天空飄著細碎的小雪。
“一大早,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朋友就在微信里發(fā)來國家公祭的信息, 我一連回復了多個祈福的小圖標。 ” 作為一位研究日本史的學者, 鄭毅教授在這個晦暗的天氣和特殊的日子, 感觸尤為深刻: “南京大屠殺是我們民族歷史上最令人難以釋懷的傷痛, 除了悼念死難同胞, 我們還應該追問, 為什么 81 年前日本軍國主義者會犯下如此反人類、 反文明的罪行? ” 近年來, 他參加南京大屠殺史國際和平研究院關于 “南京與廣島雙城戰(zhàn)爭記憶”的課題, 探討人類避免南京大屠殺和廣島核爆這樣的慘案和悲劇的途徑。
“日本對廣島核爆日的紀念更早,影響也更大,而我們對戰(zhàn)爭記憶的研究還不夠?!?0 年來,鄭毅教授一直致力于還原和接近歷史的真相,他覺得這是一個史學研究者神圣的責任和學術追求的使命,也是一位學者應該具有的家國情懷。
賡續(xù)《長白叢書》:士不可以不弘毅
1979 年, 17歲的鄭毅考入四平師范學院 (今吉林師范大學) 歷史系, 是恢復高考后的第三批大學生, 也是該校歷史專業(yè)第一屆本科生。 在校期間, 他早早就對遼金史和東北地方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畢業(yè)前在當時四平師范學院的學報《松遼學刊》 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 《遼朝漢族官僚地主狀況初探》的學術論文。 這是他在歷史學研究方面邁出的第一步。 1983 年畢業(yè), 分配到吉林師范學院政史系任教。
上世紀 80 年代初, 全國古籍整理熱潮迭起, 政史系李澍田先生為弘揚鄉(xiāng)邦文化、 挖掘區(qū)域文獻著手編撰大型文獻整理類叢書——《長白叢書》 , 成立吉林師范學院古籍研究所。 作為李先生的助教, 鄭毅承擔中國古代史的教學輔助工作, 陪李先生到省內外征集古籍資料, 到歷史學家處約稿, 跑印刷廠參與拼字排版印書, 見證了 《長白叢書》的草創(chuàng)問世。 “那時候每天都很忙, 做什么事都是一溜小跑。 ”鄭毅回憶當年李澍田先生等老一代學者為事業(yè)奔走呼號的艱辛情景, 仍歷歷在目。 此后幾年間, 《長白叢書》古籍整理和研究系列專著陸續(xù)出版, 其學術影響力得到國內外學術界廣泛認可, 成為當年吉林師范學院的一張學術名片。
1985 年, 鄭毅考入吉林大學日本研究所攻讀國別史碩士研究生, 跟隨導師陳本善、 汪淼兩位先生研究日本戰(zhàn)后史。
陳本善先生對戰(zhàn)后日本史資料頗為熟稔, 且有獨到的見解和評價, 這一點對鄭毅選擇治學領域影響很大。 當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初始階段, 鄰國日本戰(zhàn)后經濟高速發(fā)展的現實對中國社會影響深刻, 政治人物在本國經濟發(fā)展方面的影響也格外引人關注。 最終在陳先生的悉心指導下 ,他完成了題為 《試論吉田內閣經濟復興中心主義政策》的學位論文, 重點研究日本著名政治家吉田茂的經濟中心主義政策對戰(zhàn)后日本社會的影響與作用。 讀研期間, 他還以第二作者身份合作完成 《日本雙重政治體制問題探析》學術論文, 發(fā)表在 《現代日本經濟》 上。 說來也是幸運, 經陳本善、 汪淼兩位先生引薦, 他在校期間利用學習調研的機會,赴南京和上海拜訪了中國研究南京大屠殺問題最具開創(chuàng)性意義的高興祖教授和復旦大學吳杰先生等多位中國日本史學界的前輩學者, 聆聽教誨和學術指導。
1987 年, 鄭毅在加入中國史學會后, 天津社科院王金林先生、 中國社科院湯重南先生對他的學術成長多有提攜和關愛, 使他堅定了以日本史研究為學術追求的信心。
1988 年畢業(yè), 鄭毅選擇回到吉林師范學院歷史系繼續(xù)從事教學工作, 講授世界史課程。 1995 年他申請參加了日本法政大學外國人研究員公開招募, 成功入選, 1996 年到日本法政大學法學部任外國人招聘研究員, 在成澤光、河野康子兩位教授指導下繼續(xù)從事對戰(zhàn)后日本政治外交史的研究, 1997 年學成如期歸國。 1999 年北華大學合并組建后, 任北華大學圖書館館長。 2001 年考入吉林大學行政學院, 在王惠巖、 寶成關兩位先生門下攻讀政治學博士學位。2003 年赴日本學術振興會做短期交流訪問學者 3 個月。 一個青年教師的成長往往受許多主客觀因素影響, 他唯一不曾中斷的, 是對日本史的研究。 幾年間發(fā)表了多篇學術論文,并于1998 年被破格評為教授。
2003 年從日本歸來, 更多的重任在等待著他。 李澍田先生退休后, 刁書仁教授接任古籍所所長。 后因刁書仁教授調轉外校, 已經有 18 年歷史、 且以古籍整理成就斐然而聲名遠播的古籍所處于管理的真空狀態(tài)。 受學校的委托以及古籍所全體同仁的希求, 鄭毅再續(xù)前緣, 挑起了 《長白叢書》 主編以及古籍所所長的重擔。 當時, 他已被任命為北華大學研究生處處長, 但出于薪火相繼的責任感, 他積極為 《叢書》的發(fā)展以及研究工作的展開而努力工作。 為拓展研究領域、 盤活學術資源、 開展學術交流、 與國內外學術界接軌,結合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實際需要, 鄭毅在原有的古籍研究所基礎上, 向北華大學黨委提出改造升級古籍所的設想, 成立了北華大學東亞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 (2010 年更名為北華大學東亞歷史與文獻研究中心 ) 。 同時, 爭取各方對 《長白叢書》出版經費的支持力度, 努力延續(xù)叢書的出版。 迄今, 《長白叢書》已經出版120 余部 5000 余萬字, 在國內外史學界都有重要的影響力, 對北華大學的辦學影響力和知名度傳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由于有李澍田先生和刁書仁教授的多年前期積淀, 加之古籍所更名后, 學術研究實力和影響力都有了明顯提升,東亞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成為當時省屬高校中發(fā)展勢頭和管理機制、 體制最具優(yōu)勢的科研教學實體單位, 在當時的省屬高校人文學科中占有很重要的學術地位。 2010 年5月,北華大學東亞歷史與文獻研究中心成為首批吉林省省屬高校重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也被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樹立為申報人文社科基地的樣板, 諸多高校同仁紛紛前來考察學習。 鄭毅教授也被推選為吉林省省屬高校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理事會理事長。
做一個“知日派”: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日本
從攻讀碩士學位開始, 鄭毅就把自己的研究方向鎖定在戰(zhàn)后日本第一任首相吉田茂身上, 進而輻射到日本政治、經濟、 外交、 思想等各個領域。 “把一口井堅持打下去” , 不要熱衷于追逐所謂的 “熱點” , 冷門和熱點都是相對的。 這是他的學術信念, 也是他向青年人傳授的治學心得。
1999 年夏天, 中國日本史學會在山西大學召開學術年會, 世界知識出版社編輯李鋒因出版 “世界神秘政治人物叢書” 向與會專家組稿。 其中撰寫吉田茂人物傳記的人選,中國日本史學會會長湯重南先生認為非鄭毅莫屬。 鄭毅接下了這個任務。 他用 3 個月時間完成了 《鐵腕首相吉田茂》書稿, 并于 2000 年由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 這是他撰寫的第一部日本史方面的學術暢銷書, 出版后引起了很好的反響。2005 年, 應 《中國新聞周刊》 編輯部之邀, 先后撰寫 《1945,戰(zhàn)敗國: 日本的選擇》和《復古與維新: 歷史的選擇》兩篇長文發(fā)表在該刊上, 就是這部著作的嗣響。 2010 年, 此書由世界知識出版社再版, 贏得了更多的讀者。
“研究日本史, 不能不到日本去。 ” 鄭毅曾在日本法政大學、 學術振興會兩度做過訪問學者。 在法政大學跟成澤光教授、 河野康子教授研究日本政治外交史期間, 日本指導教授的嚴謹治學態(tài)度與勤奮精神深深地也長久地影響了鄭毅, 他如饑似渴, 收集了大量圖書和研究資料, 還曾撰寫4萬余字的《吉田內閣對華政策研究報告》 發(fā)表在 《法政大學研究紀要》 上。
那幾年, 他先后撰寫多篇日本政治外交史方面的論文,發(fā)表在 《日本學論壇》 《日本研究》等學術刊物上, 并有多篇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世界史》等刊全文轉載。
2005 年, 他在吉林大學完成 《吉田茂的政治思想》博士學位論文, 被吉林大學學位委員會評定為校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 2006 年, 他再次赴日本山形大學地域文化教育學部做訪問學者, 又有一系列論文相繼問世, 其中 《吉田茂的遺產》 一文發(fā)表在日本 《山形史學研究》 上, 《美國對日占領史》一書的初稿也是在這段訪學期間完成的。
“對日本史了解越多, 我們從中收獲越多。 ” 鄭毅深以為然。 近年來, 他在這個領域孜孜不倦地開展研究, 承擔了多個高級別項目: 2005 年, “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 成功申報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 2012 年結項; 2008 年, “吉田茂的帝國意識與對華政策觀研究” 成功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2012年結項, 結論為優(yōu)秀; 2014年, “戰(zhàn)前日本社會 ‘滿蒙觀’ 研究” 成功申報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與之對應,他在 《社會科學戰(zhàn)線》等重要期刊和韓國學術期刊發(fā)表了十余篇論文, 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和韓國 SOMYONG 出版社等多家出版機構出版了 《破解困局的智慧 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 《吉田茂的帝國意識與對華政策觀研究》 《通向帝國之路: 原理 · 天皇 ·戰(zhàn)爭》等著作, 先后榮獲了吉林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著作類一等獎、 二等獎。
學習和研究日本史的目的, 不是做一個 “親日派” , 也不是做一個 “反日派” , 而是要做一個 “知日派” 。 他要把他的研究對象變成清晰、 客觀、 準確的信息傳遞給社會群體和公眾。 他認為日本是一個非常值得中國社會和學界關注的鄰國, 我們對日本的研究還有很多的不足, 還在路上。
崇尚學術:歷史是大用之學
鄭毅在校內外擔任的職務很多, 校內先后任研究生處處長、 歷史文化學院院長、 學報編輯部主任、 東亞歷史與文獻研究中心主任、 校學術委員會主任等, 常常同時擔任兩三個職務; 校外兼職擔任日本大阪大學、 吉林省社科院、 東北師范大學、 吉林師范大學、 黑河學院客座教授, 延邊大學朝鮮半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客座研究員, 國家社科基金結項成果通信評審專家,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通信評審專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立項評審專家, 社會活動很頻繁,但他科學有效地處理著各個職務與學術研究的關系。 常年如一日, 他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 無論出差、 開會, 還是在校內工作, 他總是隨身背著書包, 書包里面必定有幾本要看的書。 能在專業(yè)領域博覽群書, 保持對學術熱點的關注和了解, 大多是見縫插針實現的。
在研究生處工作的 7 年, 學校的碩士學位二級學科授權點從 12 個增加到了38 個, 一級學科授權點取得歷史性突破。 作為院長, 他提出 “小而精、 精而強、 國際化辦學” 理念, 引領歷史文化學院成為校內人文學科的強院。
2010 年崗位交流, 他離開研究生處的管理崗位, 得以全身心投入學術。 2014 年被聘為吉林省首批 “長白山學者”世界史學科特聘教授, 是對他持續(xù)多年學術追求和努力的一種肯定和鼓勵。 近年來, 他與日、 韓學者交流更加頻繁,經常主辦、 參加各種國際國內學術會議, 邀請日韓學者到校開展學術交流, 努力在北華大學營造出一種相對濃厚的學術交流氛圍, 他從中也意識到自己原來的研究領域有進一步拓展的必要, 在思想層面的碰撞交融中產生了多方面的學術共鳴。
2015 年是二戰(zhàn)結束 70 周年, 春節(jié)期間應南開大學楊棟梁教授之邀請作學術講座, 借此契機, 鄭毅作了一番深入思考。 戰(zhàn)爭是東亞社會的一條主線, 以什么樣的歷史觀和敘事方式去塑造真實的歷史記憶, 是東亞社會中日韓三國需要共同面對的敏感話題, 因而研究戰(zhàn)爭記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為此, 南開講學歸來后他申報了 “中韓日三國的 ‘戰(zhàn)爭記憶’ 與歷史認識問題比較研究” , 當年被列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 這是一個與國外學界研究同步的熱點項目, 受到東亞學界的普遍關注, 也是北華大學合校以來最高級別的人文社會科學類科研項目。 以此為標志, 他的學術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多年的積累和研究很快催生了新的成果。 應 《日本學刊》的稿約, 他撰寫了 《中韓日 “戰(zhàn)爭記憶” 的差異與歷史認識重構》一文, 發(fā)表在該刊 2016 年第 3 期上, 全文約 2.5萬字。 這是他自己很滿意的一篇論文, 將東亞三國 “戰(zhàn)爭記憶” 的基本問題和矛盾勾勒清晰, 從語言到觀點, 從邏輯分析到整體思考都比較到位。 論文發(fā)表后, 被人大復印資料 《中國外交》2016 年第10 期全文轉載, 被中國社科院日本所評選為優(yōu)秀論文隅谷獎。 在 2018 年吉林省第十二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評選中, 榮膺論文類一等獎。
2018 年年初, 他撰寫的《靖國神社 · “英靈祭祀” ·國家物語 ——近代日本戰(zhàn)爭記憶的生成與固化》一文發(fā)表于《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8 年第1期, 被 《新華文摘》2018 年第 7 期全文轉載, 并列入封面要目。
迄今為止, 鄭毅承擔科項目10 余項, 發(fā)表學術論文50 余篇, 出版專著12 部, 編著著作 13 部(套) , 可謂著作等身。 他說: “對歷史學科而言, 高產不等于高質量, 從現在開始, 每年寫一篇自己比較滿意的學術文章。 ” 這是他對自己的高標準要求, 他的刻苦鉆研、 嚴謹求精的作風也是出了名的。 他說: “努力和上進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 而是為了不辜負自己, 不辜負此生。 ”
他還要求自己每年都要用心為本科生上課。 課堂上他很少用 PPT, 讓學生接觸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 更考驗老師的知識深度和厚度。 上學期的課剛剛結束, 學生們紛紛在微信里留言: “舍不得鄭老師的每一堂課” “很不情愿鄭老師的課這么快結束了” ……
他還要求他的團隊和青年教師, 在高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 首先要熱愛, 要持續(xù)不斷地努力和投入。 “歷史是無用之學, 又是大用之學。 對個人、 群體、 國家而言, 歷史不是表層的、 功利性的, 研究歷史的目的很明確, 就是為了知古鑒今。 ”
作為學校學術委員會主任, 鄭毅在就職演講中提出,一所大學要有學術, 要有學術競爭力, 要營造尊重學術的校園文化, 辦一所像大學的大學。 幾年來, 他堅持正義、 主持公道,發(fā)揮了教授治學、 專家治校的作用, 兌現了他的承諾, 也為營造學校良好的學術環(huán)境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鄭毅認為自己是一個把治學研史當作人生目標的逐夢者。 “逐夢是一個過程, 不一定都能實現夢想, 但畢竟是有夢想的追求。 ” 這個夢想真實是個學術的高峰, 鄭毅的學術生涯還在繼續(xù), 以他的學術功力和勤奮執(zhí)著, 一定能夠抵達。
人才工作辦公室與本報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