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歷史演進中的福州英才

(接第74期第4版)
  二、用思想和教育救國的福州人:嚴復
  1866年一個14歲的福州少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學知識,五年后以優(yōu)等成績畢業(yè),他就是嚴復,近代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
  甲午海戰(zhàn)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滅,宣告了洋務(wù)運動的破產(chǎn)。眾人不得不尋求他途以自強。中國人從慘痛失敗中明白了僅僅在技術(shù)上向強者學習是不夠的,民族自強的重點,還是要使每個中國人都強起來,強人之路首先就是改變思想。從此,向西方學習的重點從“師夷長技”轉(zhuǎn)向“師夷思想”。進化論思想便是他們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
   福州船政學堂畢業(yè)的嚴復,以其優(yōu)異的成績,被公派留學。留學期間,嚴復對英國的社會政治發(fā)生濃厚興趣,他涉獵了大量資產(chǎn)階級政治理論,尤為贊賞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貒?,嚴復積極倡導西學的啟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論》的翻譯工作。在《天演論》中,嚴復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理論,闡發(fā)其救亡圖存的觀點,提倡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自強自立、號召救亡圖存。
  嚴復首倡“信、達、雅”的譯文標準,此標準至今為學術(shù)翻譯界所沿用。他還主辦《國聞報》,使“與天交勝”的口號在當時的知識界廣為流傳。他的著名譯著還有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斯賓塞的《群學肄》、孟德斯鳩的《萬法精意》等,暢銷一時。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經(jīng)濟學、政治學理論以及自然科學和哲學理論系統(tǒng)地引入中國,啟蒙教育了一代中國人。1912年嚴復接管北京大學,他的治學思想更是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學人。
  從此以后,中國掀起如火如荼地學習西方的浪潮。此時,嚴復陷入了另一種憂思。他擔憂中國喪失本民族的“國種特性”會“如魚之離水而處空”,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于是,嚴復曾經(jīng)試圖將北京大學的文科與經(jīng)學合而為一,用來治舊學,“用以保持吾國四、五千載圣圣相傳之綱紀彝倫道德文章于不墜”。這種思想在今天來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試想,若當時嚴復的思想能得到重視,北京城還會在歷史發(fā)展中不斷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嗎?中華文化還會寄人籬下,走不出自己的出路嗎?
  嚴復是教育家、思想家,但他的思想只有化為行動,才能福澤蒼生。那么誰是踐行資產(chǎn)階級思想,建立資產(chǎn)階級國家的民族脊梁呢?在那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的革命中,福州人又是如何扮演在歷史中的角色呢?
  三、走民主革命道路的福州人:林覺民
  甲午戰(zhàn)爭以后,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威脅。為挽救民族危亡,以孫中山先生為杰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舞臺。1905年8月,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政黨同盟會成立了。
   一個天性聰慧,讀書過目不忘的留學生加入到同盟會中來。他就是林覺民(1887-1911),字意洞,號抖飛,福建福州人。林覺民受其家庭影響,從小就有以天下為先的仁愛之心。而且《天演論》中的進化論思想讓他憎恨一切腐朽的東西,這讓從小有叛逆性格的他,更不適應(yīng)封建王朝統(tǒng)治下的沉悶氣息。有一次,林覺民的父親要他去參加童生考試。入考場后,他見主考官挺著肚子,目空一切,考生一個個誠惶誠恐,一股積壓已久的對腐朽科舉制度的不滿油然而生。他不以名利為念,憤然在試卷上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大字,便挺胸退出考場。
  罷考科舉的林覺民,決心投考頗有聲望的福建大學堂(錄取率頗低)。福建大學堂教學方式新穎,許多西方進步學說在學堂內(nèi)傳播。他生性豪爽,喜結(jié)朋友,且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學堂的學生曾為爭得平等權(quán)利而斗爭,覺民總是被推薦為組織者;他憂國憂民,對于當時革命義舉極為推崇;他疾惡如仇,迫切希望改變社會現(xiàn)狀。1908年他進入日本慶應(yīng)大學攻讀哲學,還兼讀英語和德語。投身革命的機會終于來了,當時孫中山連續(xù)在國內(nèi)發(fā)動了多次武裝起義,每當起義失敗的消息傳來,許多同學總是抱頭痛哭,而覺民卻拍案而起:“中國危在旦夕,大丈夫當仗劍而起!”  1911年,他迫不及待地回國投入革命。黃花崗起義中黃興帶領(lǐng)120余人當先鋒,直撲督署,林覺民便是其中一員。他隨黃興勇猛攻入總督衙門,縱火焚燒督署。沖出督署后,轉(zhuǎn)攻督練所,途中與清巡防營大隊人馬相遇,展開激烈的巷戰(zhàn),終受傷被俘。在提督衙門內(nèi)審訊時,他毫無懼色,于大堂上侃侃而談,縱論世界大勢和各國時事,宣傳革命道理,發(fā)表演說,談到時局之險惡,他捶胸頓足。并奉勸清吏洗心革面,革除暴政,建立共和。他被關(guān)押幾天,滴水不進,凜然邁進刑場,從容就義時,年僅24歲。
   就義前,他寫下膾炙人口的《與妻書》,壯懷激烈,字字情真意切,告訴妻子“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不忘兒女情長,更不能忘天下大義。然而不忍棄天下百姓于水深火熱中,希望天下人都像自己與妻子一樣“有情人終成眷屬”,為天下人他不惜拋棄兒女情長、置生死于度外、舍身參加為天下人謀幸福的革命事業(yè)。文中以天下為己任,追求正義與真理,舍身取義的革命者高尚情操和寬廣胸懷躍然紙上,令人肅然起敬。
   但是民主革命沒有廣泛號召群眾一同奮斗,僅憑少數(shù)民主斗士孤身奮斗,只能換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因此,中國人不得不尋找新的救國之路,那就是走工農(nóng)聯(lián)盟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秋風生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