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學習當作一種投資
觀點提要
■ 從美國經(jīng)濟學家舒爾茨創(chuàng)立的人力資本理論出發(fā),可以把接受高等教育視為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形式,具有投資的共性。因此,可以從成本、收益與風險三個基本要素來重新解讀大學生的學習生活。
■ 對于大學生而言,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主要包括以學費形式支付的培養(yǎng)成本,支付的書費、住宿費、生活費等以及機會成本,即如果不上大學而直接就業(yè)所能獲得的最大收益。
■ 人力資本的投資者能獲得更多的貨幣收益和非貨幣收益。該收益是一種長期性收益。高等教育的生產(chǎn)性功能和信號性功能,均可以使人力資本投資者獲得收益,但目前教育的生產(chǎn)性功能增強,而信號性功能減弱。
■ 人力資本投資同樣具有風險,其風險主要源于支付高等教育成本與獲得收益存在一定的時差和很大的不確定性。大學生應該以積極的學習行動來降低風險發(fā)生的概率及其損失程度。
很多大學生都在認真學習,但不認真學習的也不是少數(shù)。有的學生上課時總提不起興趣而走神,有的學生常在課堂上睡覺或聊天,有的學生到課純粹是為了應付考勤,甚至“點名就到、點過就走”,有的學生干脆我行我素、整天貓在宿舍上網(wǎng)絡聊天或打游戲。臨近考試,他們拷貝一份其他同學的復習資料,“臨時抱佛腳”地突擊一下,十有八九也能通過,特別差的只能等著補考或重修了。至于為什么不認真學習?也許因為大學生活本來就應該如此吧,也許因為“讀書無用論”吧,也許因為“不感興趣就不必勉強”吧。
如果換個角度,把學習當作一種投資,即人力資本投資,我們或許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啟示。
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jīng)濟學家舒爾茨創(chuàng)立了人力資本理論,為經(jīng)濟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該理論認為,人力資本是指凝結在勞動者身上、體現(xiàn)為知識和技能的資本形式;教育、培訓、遷移和健康方面的支出成為人力資本投資的基本途徑;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人力資本在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中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從個人的角度,人力資本投資者能獲得更多的收益。接受高等教育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形式,它具有投資的共性。下面,我們分別從成本、收益與風險三個基本要素來重新解讀大學生的學習生活。
一、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實行成本分擔制度,國家財政大約承擔培養(yǎng)成本的四分之三,而大學生本人大約負擔四分之一。除了以學費形式支付的培養(yǎng)成本之外,大學生還要支付書費、住宿費、生活費等;同時,這還存在一個機會成本問題,即如果他不來上大學而直接就業(yè)所能獲得的最大收益,這都構成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通俗地說,大學生來學習是花了錢的。由于可能帶來更多的收益,因而這種支出是必要的。至于它是否值得,則主要取決于這種成本支付與未來收益大小的比較。
經(jīng)濟行為的目標是利益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雖然大學生已經(jīng)是成年人,但經(jīng)濟上尚未獨立,其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支付是通過借貸關系實現(xiàn)的。只是這種借貸關系不是商業(yè)性的,而是依托血緣關系而發(fā)生的,父母的錢可能并不需要還,但它還是應該計入人力資本投資成本。按照理性人假定,大學生應該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費用開支,不論其家庭經(jīng)濟狀況如何。現(xiàn)實中,有的學生在服飾、游戲、戀愛等方面開支不菲,不僅增加了家庭的經(jīng)濟負擔,還浪費了大量的寶貴學習時光,增加了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
二、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
人力資本的投資者能獲得更多的貨幣收益和非貨幣收益,后者如較多的福利與社會保障、較好的工作環(huán)境、較高的社會地位等。而且,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是一種長期性收益。也就是說,上大學是一次讀書、終身受用的。一個剛畢業(yè)的大學生的工資可能并沒有未讀大學而已有四年工作經(jīng)驗的高中同學的工資高,但從一生的總收入來看,大學生往往比高中生要高得多。
至于人力資本投資者為何可以獲得收益,人力資本理論本身也是有爭議的。早期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接受高等教育能夠提高勞動者的生產(chǎn)效率;而后來的篩選假設理論和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則認為,接受高等教育能獲得文憑,而文憑是顯示某勞動者生產(chǎn)效率的一種信號,盡管它并不能直接提高生產(chǎn)效率。我們可以將前者稱為教育的生產(chǎn)性功能,而將后者稱為教育的信號性功能。隨著我國由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轉軌,利益約束機制強化,教育的生產(chǎn)性功能增強,而信號性功能減弱。也就是說,在精英教育和“國家分配”的年代,只要拿到畢業(yè)證,不管他是否有真才實學,都可以得到一份好工作。如今,時過境遷,現(xiàn)在要找到一份滿意的崗位,不能僅靠一張文憑,還需要能提高生產(chǎn)效率的真本領。
有些同學可能感到學校所學的東西沒有用,即使認真學習,也不會提高自己的就業(yè)能力和未來的潛在收益。這種觀點雖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總體上卻是錯誤的。
第一,非人力資本因素的影響并不能否定人力資本因素的決定性作用。社會關系、性別、相貌等因素可能會影響到就業(yè)狀況,甚至成為決定性因素,例如,有的學生學習并不好,但由于家庭關系找到了好工作。但這并不能否定人力資本的作用。如果兩家都有較好的社會背景,人力資本多的大學生肯定比人力資本少的大學生更容易找到滿意的工作;如果兩家都沒有社會背景,人力資本多的大學生也會比人力資本少的大學生更容易找到工作。
第二,學科差異引起的學習效果差異并不否定人力資本因素的決定性作用。由于學科差異而使學習效果呈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性。一般而言,理工科課程的可操作性強一些,如多上一次機械制圖課就能多掌握一項技能;而文科課程則更抽象一些,如多上一次歷史課的實際效果好像并不會立即顯現(xiàn)出來。但我們不能因為某些學科專業(yè)的實用性較差,就否定了其理論知識學習的必要性。事實上,大學四年一直都認真學習的學生與一直都不認真學習的學生,其差別將是非常明顯的。同一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其就業(yè)狀況差別很大就是一種例證。
第三,人力資本的適用性差異并不能否定人力資本因素的決定性作用。按市場規(guī)則,作為將來要進入勞動力市場的“產(chǎn)品”,大學生要盡量使自己“適銷對路”。比如,會計學專業(yè)的大學生如果能考個“注冊會計師”證,其就業(yè)競爭優(yōu)勢將是不可估量的。于是,有些同學就放棄了所有課程,通過“自學”來專攻從業(yè)資格證考試。這種極端的做法實際上是不可取的,大學生與高職生的重要區(qū)別在于他們有扎實的理論功底。按貝克爾說法,大學生應該清醒地認識一般人力資本與專有人力資本合理搭配問題。只專注于理論知識學習,容易變成“書呆子”,動手能力、交流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嚴重不足;只專注于社團活動,操作能力和組織協(xié)調能力較強,但缺乏進一步發(fā)展的理論基礎支撐。也就是說,專有人力資本與用人單位的對接性更強,對就業(yè)與更高收益的獲得的作用明顯,而一般人力資本的對接性不太強,其作用在短期內不太明顯而已,并不能說明人力資本不起作用。同時,“自學”而非聽教師傳授只是人力資本積累的途徑不同,也不能否定人力資本的作用。當然,高校也應該與時俱進,及時吸納最新的理論與實踐成果,為大學生提供更多、更實用的教學內容。
現(xiàn)在很多大學生把學習看作是一種消費行為。根據(jù)效用理論,一個人是否消費及其消費量的大小主要取決于這種商品或服務的效用大小。無論是由于課程較難,還是由于教師授課風格不符合口味,只要不喜歡,就不會消費,這樣,不認真學習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如果從投資的角度,只要對將來就業(yè)和獲得更多的人力資本收益有利,即使不喜歡,也應該努力學習。
三、人力資本投資的風險
支付高等教育成本是上大學期間的事,而獲得收益至少要在大學畢業(yè)以后,這存在著一定的時差和很大的不確定性,就構成人力資本投資的風險。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以及大學生就業(yè)體制由“國家分配”向“雙向選擇、自主擇業(yè)”轉變,大學生就業(yè)的風險增大,有些畢業(yè)生可能找不到工作,有些可能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人力資本投資與投資辦廠、買股票類似,風險與收益是相伴而生的。前兩年股市大漲推動了我國“基金燃燒的歲月”,于是,很多證券交易所掛起了“股市有風險,投資須謹慎”的醒目標語,以起警示作用。大學生首先應該認識到人力資本投資存在著風險,然后以積極的學習行動來降低風險發(fā)生的概率及其損失程度。同時,一旦出現(xiàn)就業(yè)困難時,大學生也應該積極、主動地應對,而不是消極回避,一蹶不振。(作者系經(jīng)濟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