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等教育:且聽專家如是論2007年的高等教育界出現了哪些引發(fā)社會關注的事件、現象和政策?到底有哪些能成為影響中國高等教育進程的一分子?讓我們一起走近高等教育研究專家、關注教育的學者、大學管理者及資深媒體人士,傾聽他們對公眾關注的熱點、沒有注意到的現象的點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程方平:教育問題日益清晰明朗今年高等教育的亮點不是很突出。很多問題都比較清楚和明朗,現在由坐而論道逐漸轉向務實。大家都去做,聲音就不像以前那么激烈。
比如,過去大家都說一流大學,現在看來一流大學不光是怎么學國外的,還有怎么把握自己的優(yōu)勢,中國人民大學把傳統(tǒng)書院結合在自己的發(fā)展中,這個是很好的思考。
再如,高校行政化問題,前幾年,大家從理念政策法規(guī)的比較方面關注得比較多,現在大家都關注實際操作。有的學校引進國外的校長,或者搞各種各樣的改革。
我認為,高校過去的本科教育有點失去自我,高等本科的質量和特點應怎么把握,社會上關注得不多,但今年提得比較多。所以我個人感到很多高校由原來的消極應付評估變成現在的積極適應評估,因為評估是對教育教學改革的促進。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許紀霖:
教育不能失去學術標準今年國家推出了教授評級制,就是教授、副教授、講師等分為幾個等級。我們學校這兩天都在評,其中教授分4級,這和工資掛鉤。這個評級標準我把它稱為國標,即國家級項目、國家級獎勵。
這個評級制度會變成教育界沒有學術標準,只有國家標準。為了在同一職稱中達到更高的級別,教授以后會拼命去爭取國家級項目,而沒有辦法安心做學問,這個弊端會慢慢顯示出來。
對于今年高等教育無亮點的提法,我認為這并不是肯定也非否定,因為中國高教不能再折騰了。讓教育回歸教育、學術回歸學術很重要,否則,大量精力都耗費在學術以外的事情上,教育還有什么希望?應該少點國家標準的東西,讓大家耐心下來做學問最重要。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熊丙奇:
在原來問題上的重新演繹總體看來,教育是在原來問題上重新演繹。出現的一些問題、一直在提的建議,都給大家似曾相識之感,只是以新的形式呈現出來、借新的機會表達出來。
大學行政化問題最為激烈。首先是人事沖突,不管是張鳴事件還是張維迎事件以及安徽大學的魔芋大王事件,這些事情都是大學行政化的繼續(xù),并不是今年的新東西,而是進一步以更密集的方式顯示出來。這給大家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我相信,這種現象還會繼續(xù)接連不斷地出現。高校官本位很嚴重,影響了大學作為社會燈塔的作用。這些問題暴露出來,可以讓大家更加清楚地認識到高校行政化的弊端,但如果不能起到推動行政改革的作用,也就沒有多大意義。
其次是行政評估。今年進入本科評估的高峰年,評估是教育界關注的重點之一。北大清華復旦同濟都接受評估,而圍繞評估利弊的爭議不斷。如何淡化行政評估,而強調市場中介評價,這是困擾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問題。只有??茖W歷的謝詠被廈門大學破格聘為教授,只是當前教育制度下的“靈光閃現”,不具有普遍意義??陀^上說,校長、院長個體,在當前有作為的空間,但這一空間比較狹窄,中國高校要改變當前行政決策力量過于強大并影響學術發(fā)展的狀態(tài),需要更多的來自政府的力量以及社會的力量來推動教育改革。政府一定要推動與學校的關系的調整,而不能固守當前這種關系。例如,減少對高校的行政評估是調整這種關系的重要方面。
高考改革依舊令大家關注。高考30年是今年又一大事件。在紀念高考30年中,反思高考制度的文章很多,對高考改革的建議也不少,但是,由于受到對教育公平的質疑,高考制度的改革很難全面推開。2006年,復旦、上海交大率先進行了自主選拔錄取試點,今年招生名額從300名擴大到500名,算是改革試點的一大進步,但總體來說,高考改革尚未邁出實質性步伐。
貧困生上學難問題正逐步解決。相對來說,比較具有積極意義的高等教育事件,一是免費師范生政策。這給一些學生提供了免費讀書的機會,同時可促進師范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不發(fā)達地區(qū)的師資力量問題。二是國家加大國家助學的力度,這對切實落實“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貧困而輟學”有重要意義。但是,在解決貧困生上學難的過程中,民辦高校學生的不平等地位和對貧困生采取評議方式確認等也表明,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更大的努力。
我們期待教育每年都能發(fā)生一些新的變化,并將這種變化導入一個良性循環(huán)。但是還有如自主招生、培養(yǎng)成本等問題沒有進展。這些問題,其實需要我們總結以前改革的經驗教訓,在新的改革中,朝解決問題或者更好的角度發(fā)展,只有一步步沿著正確的改革方向邁進的改革,才可能使高等教育改革找到突破口,并由此推動整體改革。沒有這樣的改革,一味等待整體、宏觀的解決方案,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利于中國教育發(fā)展的。同濟大學副教授 王曉漁:謝泳僅是個案今年中國高等教育不進反退,近兩年被反復批評的學術行政化愈演愈烈,希望學術行政部門去行政化就像盼望一個人拔著自己的頭發(fā)離開地面,基本是不可能的。
像北京大學也迫于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的壓力拆除三角地信息欄,說明“大學之大,已經容不下一個信息欄”。這種狀況怎么可能有大師?即使有鳳凰,在這種雞窩里也多半忙著與雞爭食。
張鳴事件更能代表中國高等教育的普遍狀況,而謝泳事件僅僅是個案,總而言之,兩個事件都無法對中國高等教育產生影響,因為高等教育還是“由上而下”地管理,學者的抗爭或者個別院校的微調只是死水微瀾。盡管如此,陳丹青、張鳴等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批評,依然值得我們關注。廈門大學教授潘懋元:更加注重教育公平今年高教界最有影響的大事是政府更加注重教育公平,主要體現在對困難學生的資助上,今年是力度最大的一年,不僅如此,范圍也由原先的公辦大學擴展至公辦的高職、高專院校,讓更多的困難學生享受受教育的權利。
據統(tǒng)計,目前在普通大學、高職高專學校就讀的困難學生要多于在重點大學就讀的困難學生。但是,工人、農民子弟能進入重點大學就讀的數量還在相對下降。華中師范大學教授 周洪宇:
土地置換是化解高校債務問題的有效途徑今年最有影響的事件是高校尋求用土地置換的方式來償還高額貸款。像吉林大學提出用土地置換的方式來還貸,并得到教育部的同意,但是國土資源部卻有不同的意見。一方面是教育部稱高校可以通過校園土地置換的方式解決高校債務問題;另一方面是國土資源部又強調,高校不得擅自轉讓國有劃撥土地。政府兩個部門形成PK的局面。
對于某些高校來講,目前的債務問題非常突出,如果高校不能順利化解目前的債務問題,那么這筆債務勢必變成政府買單,政府買單就是老百姓買單。
在銀行方面,如果債務問題不順利化解,銀行也面臨著很大的金融風險。高校債務不化解,對社會、政府、銀行、學生都有極大的負面影響。地方政府支持高校,高校經政府批準將原先無償劃撥的土地掛牌上市,將出售土地所得的30%~40%交給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又從中拿出5%~10%來用于當地的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以改善當地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這是一種多方共贏的方式。因此,用土地置換的方式來償還貸款是化解高校債務危機的一個可行的、有效的途徑。
對于高校土地置換還是要區(qū)別對待,目前很多高校在城市中心區(qū)域有一個老校區(qū),由于發(fā)展的需要,又在城市邊緣購置土地建設新校區(qū)??捎糜谥脫Q的土地,應嚴格局限于高校處于城市中心區(qū)的老校區(qū),而新建設的校區(qū)土地是應該禁止置換的。
高校用土地置換償還貸款的方式也不會刺激高校的貸款需求。首先由于高校債務嚴重,債務已經達到學校資產的40%,已經處于不安全的狀況,這遏制了高校的貸款欲望。其次,政府教育管理部門也對高校增加貸款實施了有效監(jiān)控。銀行為了防范風險,對高校貸款也采取了緊縮銀根的措施。
高校的債務問題是歷史形成的,主要是滿足老百姓接受高等教育的強烈要求、抓住機遇加快發(fā)展、高校本科評估的壓力造成的。風險總的來說還處于可控的狀態(tài)。高校這些年近3000億元的貸款也形成近1萬億元的國有固定資產,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因此高校貸款是合理的、必需的、必然的,也是有一定風險的,但成績還是主要的。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賀衛(wèi)方:
高等教育也要引進競爭機制今年高教界最有影響的事件一個是本科評估,另一個是張鳴、鄒恒甫事件。
張鳴、鄒恒甫事件為行政權力和教授權益矛盾的激烈體現。如果要保證大學的自由發(fā)展,必須采用教授治校的方式,強調學術標準而非行政標準。但是現在的情況是,行政化不是越來越削弱,而是越來越強化,張鳴、鄒恒甫事件可以啟發(fā)人們更多思考這些問題的癥結在哪里?什么叫大學?從事大學管理的人應該好好考慮一下這個問題。
大學應該把追求真理作為自己的目標,以傳承古往今來的知識為己任,帶領學生追求新的知識和真理。行政權力過大是不合理的,教授的獨立性、職業(yè)保障應該受到保護。
從根本上講,解決大學行政化問題的途徑還在于大學多元化,不僅僅有公立大學,也應當有私立大學,將競爭機制引入到大學中來?,F在大學之間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國家應該給予更多的辦學權力和機會,讓大學有平等競爭的基礎。這些措施目前都可以推行,只是法律上簡單改變就可以。
這種私立大學應與現在的民辦大學有區(qū)別,它們有歷史積累下來的問題。應該如以前南開大學、東吳大學、輔仁大學這樣的私立大學,讓真正的教育家辦大學。有競爭,讓人才和資源自由流動,辦不下去的大學自然淘汰,這是促進大學發(fā)展的有效方式。蘇州大學副教授 尤小立:
學術標準要大于行政標準今年的張鳴事件是高教界的一件大事。應該說,它是大學過分行政化造成的行政領導和教授之間的矛盾公開化的一個反映。大學過分行政化在當下中國的大學里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它的負面影響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職稱評定過程中的非學術因素、學術官員小圈子化、宗派化等等。
大學體制如果還是這樣繼續(xù)不變的話,大學很難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fā)展。張鳴事件對體制的變革有一定的推動作用,至少可以讓教育行政和管理部門意識到問題所在,以便有針對性地加以調整,讓整個高教管理體制變得更加合理。
在我看來,張鳴事件的矛盾核心主要不是個人恩怨,而是行政標準和學術標準之間的沖突,院長作為行政領導可以左右教師的職稱評定,這就是大學過分行政化的突出表現。這也引申出另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評價學者的學術水平,到底是以學術標準還是以行政標準?到底是學術委員會說了算還是院長或校長一人說了算?
當下的中國大學由于以行政標準為主,類似事件一直都有發(fā)生,但是影響都不大。張鳴事件的核心人物都是知名的學者,所以更容易引起關注。大學的改革目標必須是圍繞著樹立以教師和學生為中心來進行,管理層不僅應該精簡,關鍵是要體現為以上兩個中心服務的意識。復旦大學教授 顧曉鳴:
由精英化到大眾化的分界線今年是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眾化轉變的一個真正的轉折點。
以幾方面的變化作為依據。下半年關于大學生就業(yè)的話題越來越多,其中高校的大學生就業(yè)工資要求大大降低了,這是一個重要的變化,如果說以前大學生對薪資的要求還比較高,還不容易找到工作,現在情況不同了,大學畢業(yè)生自己把薪資要求降了下來,尤其是碩士研究生在這方面表現得比較明顯,他們在就業(yè)中也遇到很多問題。對大學生來講,天之驕子的光環(huán)慢慢褪去了,大學作為一個普通的受教育的階段被凸顯出來。
在大學里,職業(yè)指導工作變得越來越重要,學校幫助學生找工作已經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精英教育正在向大眾教育邁進,高等教育的大眾時代已經來臨,這個分界線就在今年。
這一結果造成新問題出現。這種轉化給更多的人提供了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換另一個角度講,高教精英化程度的降低會讓學生忘記自己的使命,大學生在民族創(chuàng)新中的地位應該在哪里?現在大學生所做的事務性的工作更多,對真理追求的志趣在降低,功利化的思想越來越多,讀大學就是為了找工作及找好工作,這種狀況如果持續(xù)下去是有危險的。此外,如果忽視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以后做的工作將不是“無中生有”的工作,而是跟著別人走,同時,片面的“通識”教育和多學位的安排,在適應就業(yè)的同時,有可能削弱專業(yè)在學和教兩方面的深度和扎實基礎,這將危及到我國的持續(xù)性發(fā)展。南京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 龔放:
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成為主旋律今年的特點是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成為主旋律。溫家寶總理在去年底和今年初先后召開了4個教育座談會,其中高等教育的座談會集中探討了高等教育的質量、特色和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問題。3個問題歸結到一點,就是在步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門檻之后,能否確保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其中又包含著能否在造就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方面取得突破的問題。在2008年,質量問題會更多地成為教育界和社會關注的重心。高等教育數量的擴大和規(guī)模的發(fā)展,將讓位給內涵的提升和質量的保證?!百|量”主旋律至少將延續(xù)三五年。
從2003年啟動的第一輪本科教學評估已經進入尾聲。這一評估對于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防止質量滑坡起到了明顯的效果。同時,評估中出現的一些弊端和問題,也將對本科教育質量的分類評估、科學評估的研究提上議事日程,期待5年評估實踐的總結和理論研究能夠將高等教育質量工程推進一大步。
高等教育質量工程正向兩端延伸和拓展。前不久在諸多大學和諸多學科領域進行的博士教育質量現狀調查,是高等教育質量向高端拓展的一個前奏。
重點建設好100所示范高職高專院校,則意味著提高高職高專人才培養(yǎng)的針對性和適應性的問題也進入人們的視野。西北大學校長 孫勇:
質量工程是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重要契機今年最有影響的事件有3個:第一,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啟動實施。質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話題,本科教學工作更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以質量工程為契機,高等學校加大學科專業(yè)結構調整力度、深化教學內容和方式改革、強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從實際行動上真正做到對教育的優(yōu)先發(fā)展、優(yōu)先投入,是解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一系列深層次問題和矛盾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第二,《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下發(fā)實施。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和勤工助學等多種方式并舉的資助政策體系將逐步形成。但是,要徹底解決貧困生問題僅靠政府和學校是不夠的,對發(fā)展中的中國更是這樣。還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引導并逐步形成全社會關注教育、捐資助學的良好風尚。
第三,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改革試點穩(wěn)步推進。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改革,其要義在于“導師負責、導師資助”。無論就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處的位置,還是就研究生教育發(fā)展歷史及其本質而言,實行“導師負責、導師資助”都是必然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研究生不研究”的問題,才能談得上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突破。廈門大學副校長 鄔大光:
提高高教質量不僅在本科今年對中國高等教育是有特殊意義的一年:質量成為高等教育主旋律并全面啟動高等教育質量工程、控制研究生招生規(guī)模、試點改革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和實施博士質量調查。
在本科教育方面,中央財政劃撥專項經費,啟動本科教育質量工程。今年,中央財政投入25億元,正式啟動了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簡稱“質量工程”),而且面對的是全國700多所普通本科高校,近1000萬名在校本科生。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控制研究生擴招比例,試點改革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在出席2007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時透露:在未來幾年內,我國研究生擴招比例將控制在5%以內。也就是說,研究生培養(yǎng)將從擴大規(guī)模向提高質量轉變,即今后研究生教育的重點將放在培養(yǎng)質量上。今年國家開始啟動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改革,現共有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17所高校首批試點改革。
在博士生教育方面,國家開展博士質量調查,質量工程上延到教育頂層。據教育部統(tǒng)計,從2000年到2006年,在校博士生人數增長了兩倍。博士生培養(yǎng)的“大躍進”,即博士生數量膨脹過快直接導致博士教育的師資不足,博士培養(yǎng)質量嚴重受損。有調查顯示,我國每個博導平均要帶5.77名博士研究生,遠高于美國每名導師帶2至3名學生的比例?!豆饷魅請蟆方逃恐魅?汪大勇:建設和諧校園成亮點今年國家決定在教育部直屬6所師范大學招收免費師范生,數量雖不多,但意義卻是深遠的。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招收免費師范生,有很強的示范作用,可以帶動地方師范院校跟進,吸納那些優(yōu)秀的學生讀師范,投身教育事業(yè)。
建設和諧校園,構建和諧文化,成為高等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一大亮點。黨的十七大以來,高校越來越重視文化建設,高校的發(fā)展也轉到注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軌道上來。教育部組織開展的對高校的教學評估,在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度嗣袢請蟆方炭莆牟拷逃M組長 袁新文:
政府推行貧困生資助新政策今年的一個突出事件是對高校貧困學生的資助,是2007年高教界的一個亮點。助學貸款今年實行的一個新政策是生源地貸款,在江西、內蒙古、浙江等一些省區(qū)開展,已經被高校錄取的學生在當地的農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就可以貸款,以保證新生順利入學。高校今年對貧困生加大了資助的力度,提高了資助保障水平,財政投入大幅提高,后半年投入的資金達到154億元,到明年上半年將達到308億元。國家勵志獎學金由每個學生每年4000元提高到每年5000元,國家助學金由過去每年每個學生1500元提高到每年2000元。這些工作做得比較到位,對保障學生不輟學方面有很大幫助。最近幾年高校收費備受批評,在這個背景下,國家加大貧困生資助力度是具有很大意義的。
提高高校教學質量也是今年比較重要的事情,比較突出的就是實施高校本科教學評估。在推行中也遇到一些問題,諸如造假等等。教育部也由此提出陽光評估等理念來減輕高校準備評估的負擔,防止勞民傷財的現象發(fā)生,保證評估公正公平。最近,本科高校分類評估方案項目已經在教育部立項,目的也是為了讓評估更科學、更完善、更合理。
高校自主招生最近也引起社會關注,自主招生的學校由原來的59所增加到68所,自主招生高校在招生工作方面有更多的傾斜。此外,有自主招生資格的教育部直屬師范院校,其自主招生名額將主要用于免費師范生的招生。對特別優(yōu)秀的學生,試點學??梢酝黄瓶荚嚪謹稻€的限制。其中中山大學的自主招生不僅不看重考生的分數是否達到分數線,也不看重考生在中學期間的成績,而是更看重考生在考試中的發(fā)揮,這對招收所謂偏才、怪才有所幫助。(袁建勝 孫琛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