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之路漫漫,古今中外兼通1898年3月18日,楊蔭溥出生于無錫縣留芳聲巷的“石庫門楊家”,楊家是著名的書香門第,楊蔭溥的弟弟楊蔭瀏是著名的音樂家,楊絳的父親楊蔭杭也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大法官。楊蔭溥的父親楊鍾琳曾執(zhí)教于無錫東林官學,并先后助辦浙江海寧海塘工程、山東龍口商埠,委辦黃、龍二口的稅務,后又在吉林省財政廳和南昌煙酒公賣局任職,協(xié)辦皖江鹽務。楊蔭溥一生受父親影響,積極參與并研究經濟金融事務,成為桃李滿天下的著名金融學家。
由于楊蔭溥出身舊世家,家教甚嚴,楊父中年之后在家中養(yǎng)病,早晚親自督導楊蔭溥讀書,為他打下了良好的國學基礎。楊蔭溥六歲就在家讀《大學》《中庸》《論語》,除讀原文外還讀朱注。七歲起入私塾讀書,飽讀《孟子》《尚書》、《禮記》《周禮》《左傳》《古文觀止》等百余冊,其中如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陸贄的《陸宣公奏議》等,均非當時一般私塾常讀之書。自九歲起,楊父令其閱讀課外小說,如《東周列國志》《三國演義》《閱微草堂筆記》《虞初志》等,并且要反復閱讀好幾遍。當十三歲離開私塾時,《綱鑒易知錄》已經讀完,因此楊蔭溥的國學功底十分深厚,尤其在史論方面,常有過人的見解。
楊蔭溥十四歲轉入無錫縣第二高小上學,小學畢業(yè)后,擬投考無錫江蘇省立第三師范學校,經小學老師力勸,改投南洋公學中院(即上海交通大學附中前身),一試中選。該校每年舉行一次國文大會,全體中學和大學學生不分年級高低集中會考。1915年秋,適楊蔭溥在中院二年級,以《說水》篇獲全校總冠軍,評語為“一清如水,光可鑒人,此德器也”。
1918年7月,楊蔭溥越升兩級考進北京清華大學高等科三年級,在校讀書期間,助編《清華學報》及《清華周刊》,空余亦創(chuàng)作小說。1920年7月楊蔭溥從清華大學畢業(yè)后,因學業(yè)優(yōu)秀,由學校資送留美,就讀于美國威斯康星州阿伯爾頓的勞倫斯學院(Lawrence3College)經濟系,著重研究經濟理論和銀行學。1921年夏他從該學院畢業(yè),獲學士學位,并進入美國西北大學研究生院,專攻銀行學,1923年7月獲該院商碩士學位,論文題目為《上海金融市場之研究》。同年8月進入美國芝加哥大陸商業(yè)信托儲蓄銀行實習,歷時兩年許。同時還在西北大學芝加哥城區(qū)夜校選讀偏重實際之課程,以資進修。直至1925年8月啟程回國,在校的讀書生活才告完全結束。楊蔭溥從接受中國傳統(tǒng)教育到赴美完成學業(yè),前后歷時計二十三年半。
楊蔭溥先生讀書期間,父親多病賦閑,家庭經濟拮據,他讀書所需學費,往往要向親友告貸。在南洋大學中院讀書時,外出總是半乘電車、半恃徒步,以節(jié)省用度。入讀清華大學后,學費用度部分靠叔父接濟,部分仍需借款。出國留學也全靠學校資助?;貒?,剛剛工作頭7年,收入還需分期償還欠款,直至33歲后,收支才始能相抵。
報效祖國情深,學術實踐雙棲1925年9月楊蔭溥從美國回國后,先任天津直隸省長公署英文秘書,1926年9月受聘上海光華大學商學院教授,1927年秋轉入中央大學商學院(即國立上海商學院之前身),為專任教授,兼工商管理系主任。1928年春兼教務主任,1930年春起代理院長一年整。在此期間楊蔭溥出版了《中國金融論》(1930年2月)、《中國交易所論》(1930年10月)、《中國金融研究》(1931年2月)等數種著作,短短幾年,已經成為當時與國內其他幾位著名經濟學家齊名的、展露光芒的青年經濟學家了。
1931年4月,楊蔭溥改受浙江興業(yè)銀行聘,結束了第一階段共五年的大學講學生活。楊蔭溥在浙江興業(yè)銀行到任后,為該行籌建南京分行并在開業(yè)后任南京分行經理,歷時兩年半時間。1934年2月調任總行總務處長,兼調查研究處主任和總行儲蓄部經理年余。1936年10月受當時外交部推薦,被任命為駐瑞士日內瓦國際聯(lián)盟“中國國聯(lián)代表團”經濟專員。楊先生第一次服務于金融界的生活暫告一段落,在此五年半期間,對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中國政府的重要金融興革,如廢兩改元、推進新貨幣政策、發(fā)行統(tǒng)一公債等;上海銀行業(yè)本身重要策進,如組織聯(lián)合準備會、成立票據交易所、合組中國征信所、籌設銀行票據承兌所、創(chuàng)設銀行學會等,或則詳悉進行實況,或得襄助計劃及參加工作。而對于教學及研究著述方面仍然能夠維持最低限度的聯(lián)系,在此期間計出版著作有:《上海金融組織概要》(1933年9月)、《各國幣制》(1934年2月)、《經濟新聞閱讀法》(1936年8月)等數種。自1935年1月起又主編上?!缎侣剤蟆分敖洕WR”專欄,逐日刊登幾近兩年。
1936年11月16日楊蔭溥抵達日內瓦,以經濟專員身份遍訪英、法、德、意、比、奧、捷、匈、蘇等國,出席過“國聯(lián)”大會、國際勞工大會以及1937年11月在布魯塞爾召開的“九國會談”等諸多國際會議。深感中國非賴自力更生才能夠在國際上圖以生存和立足之地,加之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益覺應集中力量為國為民盡自己的天職,民族意識逐漸加深,對于中華民族和災難深重的祖國益加熱愛,這就是楊蔭溥在以后的歷史性關鍵時刻,所表現(xiàn)出的愛國熱忱的思想基礎。楊先生在留歐的四年多時間里,足跡遍及歐洲十余國,直至國聯(lián)解散。
1941年1月中旬楊蔭溥從瑞士動身回國,并于2月5日抵達重慶。上級曾經推薦他到蔣介石的侍從室去工作,這在當時是一種常人在政治上所難以得到的輝煌和榮耀,也是官運亨通的一個標志性職務,但是卻被楊先生婉拒,而選擇了政治地位低得多的郵政儲金匯業(yè)局首席秘書和經濟研究部主任兼總務處長的職務??梢栽O想,在中國的任何歷史時期拒絕為國家最高領導人直接服務所承擔的風險并非常人所能夠承受的。自此楊先生第二次服務于金融界。1942年6月兼任四聯(lián)總處秘書,9月兼任該處所設銀行人員訓練所教育長,并負責訓練所籌建工作,于1943年初籌建完成,2月8日正式開學。在重慶期間還在重慶大學商學院任教授。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楊蔭溥回到上海,時任“江浙皖敵偽產業(yè)處理局”秘書長,計四個月左右。1946年轉任中央信托局儲蓄部經理,1947年又轉任上海證券交易所協(xié)理兼業(yè)務處經理。1946年經董必武批準、由經濟學家許滌新在上海創(chuàng)建“上海現(xiàn)代經濟通訊社”,屬中共地下黨企業(yè)之一,該社出版的日刊《現(xiàn)代經濟通訊》雜志,社里邀請了一批專家和民主人士主持工作。楊蔭溥受聘兼任該社社長,并組成強有力的業(yè)務領導班子,更由于他們領導有方、應付得當,使現(xiàn)代經濟通訊社能在上海長達三年多的白色恐怖肆虐時期“暗渡陳倉”、艱苦奮斗,堅持到1949年解放。在此期間楊先生還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商學院、上海光華大學、立信會計學校等院校任教授。
1949年之后,楊蔭溥是上海交通大學財務管理系的系主任,并于1950年8月起擔任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同月,馬寅初、許滌新為正副理事長的“中國新經濟學研究會上海分會”成立,楊蔭溥先生接受馬寅初邀請,擔任該會理事。1951年8月隨交通大學財務管理系并入上海財政經濟學院,任教授、會計系主任。與此同時,他作為上海高教界代表,擔任華東區(qū)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楊蔭溥先生1950年2月加入中國民主建國會,任上海市民主建國會常委、上海市政協(xié)委員。1958年初,上海財經學院被改組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楊蔭溥被安排到了上海經濟研究所任研究員,1960年上海財經學院重建,他又調回任財政金融系教授,直至于1966年去世。
培育英才篤志,著書立說傳世楊蔭溥先生是近代上海金融界和經濟理論界中著述較多的一位學者,他一生無論身在國內國外,無論工作如何變動,都堅持從事金融問題研究。1927年期,他在上海國立商學院講授金融市場學,因教材缺乏,他通過多種渠道搜集各種相關資料,以科學方法整理成章,作為講義。為結合西方主流經濟理論分析中國金融市場,楊蔭溥擬撰寫一部系統(tǒng)研究中國金融市場運行情況的專著,在該教學講義的基礎上,他歷時五年,四易其稿,“始則零編斷簡羅掘俱窮而患其材料之缺乏,繼則積年累月材料漸豐而患其材料之淆雜,終則去其蕪陋存其精華而患其材料之不可恃”。1930年2月,《中國金融論》終于出版面世,填補了國內有關金融變動情況的研究空白。
1930年10月,楊蔭溥先生又出版了中國第一部關于中國交易所的學術專著《中國交易所論》。該書系統(tǒng)論述了交易所的基本理論問題,揭示了交易所這類特殊經濟組織的含義和作用。提出了“交易所實為金融商業(yè)上之一種分配機械,有此機械,而生產與消費得以銜接,企業(yè)與投資因以相連”的學術觀點。他在書中還對中國交易所初創(chuàng)時期的種種弊端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了除弊的對策建議。在書中還具體評價了中國交易所產生的歷史,以及各類交易所的組織、監(jiān)督與交易的業(yè)務。書后并附有中國歷次公布之交易所法規(guī)條例及各地交易所公司章程、營業(yè)細則等。
1931年,商務印書館收集了楊蔭溥先生針對三十年代中國金融危機日益加深的社會經濟背景發(fā)表的一批經濟和金融論文,編輯出版為《中國金融研究》一書,該書是楊蔭溥先生研究金融理論問題的代表作。在該書中,他著重對中國金融業(yè)面臨的困境以及中國銀行制度存在的弊端等問題作了剖析,并從貨幣政策、國際收支、財政制度、金融市場等方面進行了理論探討,對當時急需解決的一些問題提出了積極的建議。
1933年,他在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上海金融組織概要》一書中,對上海金融市場的各類金融機構作了全面系統(tǒng)的論述,并在金融學術界中第一次對1925年各類金融機構的資力作了估計,為研究上海金融組織,尤其是研究中外銀行機構在金融市場上的地位,提供了分析數據。
1934年,楊蔭溥出版《各國幣制》一書,對國外各種貨幣制度加以系統(tǒng)闡述和比較分析。以此為基礎,他形成了自己關于貨幣制度的獨特見解。在中國學術界關于中國應采取銀本位還是金本位的重大爭論中,他獨樹一幟地提出中國應采取紙幣本位的主張,展示了其遠見卓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他說,在各國均已采行金本位的情況下,中國的銀本位是無法長久維持的,“故吾國一日不脫離銀本位,吾國即一日不能避免幣制上之‘孤立’、之‘被支配’、之‘與人沖突’”。廢除銀本位制以后,中國應取什么幣制呢?楊蔭溥主張中國在“銀潮下應取之紙幣政策”,這里所說的紙幣政策指以白銀為準備的不兌現(xiàn)紙幣制度。他寫道:“實行紙幣停兌,始能統(tǒng)制國際貿易,實行統(tǒng)制國際貿易,始能減少貿易入超;確能減少貿易入超,始能仍保存銀為我有”。在幣制形式上,“紙幣停止兌現(xiàn),在吾國即為停止銀本位。此后無論對內對外,即一律以此不兌換紙幣為交易上唯一之媒介物”。實行這種政策會不會導致通貨膨脹呢?他認為二者之間并無必然聯(lián)系,關鍵之處是控制紙幣數量,“準備增加,紙幣始能增加;所發(fā)紙幣,雖經停兌,而紙幣兌現(xiàn)之能力,依然未減”。這種主張放棄金屬貨幣的觀點,非常罕見,與業(yè)界和學界的主流觀點完全不同,幾近異端,現(xiàn)在看來,恰恰充分體現(xiàn)了楊蔭溥先生堅持獨立思想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
楊蔭溥先生專長金融學,精通英、法兩國語言,除著書立說從事金融研究外,他也是一位杰出的金融教育家,二十年代下半期以后,他先后在多所高校開設經濟學原理、工商組織及管理、金融市場學、公司理財學、證券及物品交易所、中外交易所、國外匯兌、銀行實務、政治經濟學等課程十余門,培養(yǎng)了一大批經濟、金融學者。楊蔭溥先生的教學方式注重聯(lián)系實際,經常在課堂上組織同學討論實際金融問題。例如1950年他組織同學討論當時國家收支情況的結果,還在《大公報》上得以發(fā)表。此外,他還注重向社會民眾普及經濟金融知識,1935年至1936年,由他主編的《經濟常識》在《新聞報》上連載以后,由上海經濟書局匯集成書,也頗受社會各界的歡迎。1948年起,他擔任《金融日報》社長,兼任《現(xiàn)代經濟通訊》社長,推動了金融知識在民間的傳播。1953年1月5日至20日,上海市稅務局和市工商聯(lián)聯(lián)合組織“修正稅制講座”,由市工商聯(lián)副主席榮毅仁等主持,邀請楊蔭溥先生主講有關修正稅制的問題,因要求參加聽講的人員太多,除了在現(xiàn)場聽講外,還通過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向全市工商業(yè)人士進行轉播。
楊蔭溥先生在擔任浙江興業(yè)銀行總務處長時,兼管全行人事;擔任郵政儲金匯業(yè)局總務處長時,也兼管全行人事,親自負責招考并訓練新進人員四百名;擔任“四聯(lián)總處”秘書時,又兼任該處所設“銀行人員訓練所”教育長,對于金融人才的亟需與培養(yǎng),有切身的體會。他指出,中國金融人才的不足有四端:金融領袖缺乏國家民族意識;高級管理人員業(yè)務經驗匱乏、不了解實際;基層工作人員側重實務而忽略理性思考;整體金融從業(yè)人員精于計算而不顧全大局。楊蔭溥先生指出的問題,今天看來,仍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楊蔭溥先生多次擔任高等學校商科院系的創(chuàng)系主任,包括光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國立商學院、上海財經學院等,為中國金融學科的創(chuàng)辦和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科的重要奠基人。他出身貧寒,努力奮斗,刻苦鉆研,服務社會。他在自述中曾說道“以操守不茍,為一生律己之信條;以宅心為公,為一生處事之信條;以不斷研究,為一生進修之信條;以發(fā)展所長,為一生服務之信條”。
楊蔭溥先生是一位學識淵博的金融學家,一位孜孜以求、不斷創(chuàng)新的杰出學者,一位篳路藍縷、不畏艱難的創(chuàng)業(yè)者,一位注重理論結合實際、桃李滿天下的教育家。在中國災難深重的轉折關鍵時刻,楊先生總是義無反顧地投入祖國的懷抱,所以楊先生更是一位赤誠的愛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