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雋永 啟人心智 ———淺談中國古典哲理詩藝術審美特征及啟示 章國保
一、何為中國古典哲理詩?
我國古代詩歌浩如煙海,燦若繁星。以古詩分類的角度,從思想內涵來界定,哲理詩是其中的一個類別。所謂哲理詩,“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與自然之理。闡發(fā)自然世界與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的詩便是哲理詩。一些含道應物、遷想妙得的哲理詩,其本身就是詩人觸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產(chǎn)物,是詩人對人生、對社會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體察的結果。它往往是把發(fā)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穎鮮明的藝術形象熔鑄一體,來服人以理、動人以情的。
本文擬從賞析幾首哲理詩入手,試圖淺析古典哲理詩的特點,提高對事理的認識,辯正地分析客觀事物和自然現(xiàn)象以及給人的教益與啟迪。
二、中國古典哲理詩的藝術審美特征。
中國古典哲理詩源遠流長。但哲理詩的觀念,近代以來開始產(chǎn)生,而以詩談哲理的現(xiàn)象,則先秦時代便已出現(xiàn)?!对娊?jīng)》就有不少詩篇蘊含哲理。一般世人推崇唐詩,貶低宋詩,倒是詩論界的共識最為評價公道:唐宋詩在總體上的差別———在情理上各有側重,唐重情,宋重理;神韻追求上,唐豪邁端莊,宋奇峭流暢;表現(xiàn)技巧上,唐尚虛,空靈渾成,宋尚實,工巧細密;措辭用語上,唐重聲律之美,多練虛字,宋重口語化,兼練虛字。而宋人的哲理詩較之唐詩則有高明之處:著重捕捉心與物相遇時剎那間的感受,并立即升華為一種哲理思考??傊?,宋人的哲理詩以哲思的景物化為特點,內蘊極為深刻,在詩史上成熟而獨特,能獨樹一幟。而唐人的所謂哲理詩,帶有初創(chuàng)性,只可說具有哲理性。
哲理詩的主要特征是形象地寫景、抒情且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優(yōu)秀的哲理詩由于反映了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社會歷史及人生真諦的探索而感悟的至理,含蓄雋永、啟人心智因而贏得人們的喜愛,備受推崇。這些作品,是人類對自然、宇宙和人生理性感悟與探索的審美化呈現(xiàn)具有獨特的藝術審美價值,對哲理詩審美特征的探討,能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古代先民富有民族性的藝術思維特質,這種特質主要表現(xiàn)在哲理的詩性美、哲理的情感美和哲理的趣味美上。
一提到宋代的哲理詩,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蘇軾的《題西林壁》和朱熹的《觀書有感》。并以《題西林壁》為理趣詩的著名范例,這當然沒有異議,但就哲理詩的詩性美而言,我覺得蘇軾的《琴詩》相比較更有特色,唐詩中少有這種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指與琴的關系是主體和客體的關系,手指沒有琴弦不能演奏出音樂來;琴弦沒有手指彈撥也不能發(fā)出音樂來;只有指與琴相結合并按樂普彈撥,才能產(chǎn)生美妙動人的旋律。這首詩寓理于形,描繪了琴和指頭兩個形象,用兩個假設句和兩個反問句,故作疑難之語,實際上幽默詼諧,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賴于主、客觀的緊密配合”這樣一個深刻的哲理。這種詩,既是說理,又很有詩味,它以理語入詩,即用詩來說理,在描寫“琴”與“指頭”的物象中說明一個道理。這就是哲理詩的詩性美。又如曹操《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官至丞相、大將軍,進爵魏王。曹丕稱帝,以魏代漢,追尊為武帝。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也是建安時期承前啟后的文學家。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深受漢代樂府民歌的影響,但往往能別出新意,用樂府舊題,書寫個人政治懷抱,風格慷慨悲涼,反映了當時的時代面貌?!洱旊m壽》這是一首充滿詩人對生活的真切體驗的哲理詩,因而寫得興會淋漓,有著一種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力量;哲理與詩情又是通過形象化的手法表現(xiàn)出來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體的藝術形象中實現(xiàn)了完美的結合。
情感美,是中國哲理詩藝術審美的第二個特征。如盧梅坡的《)梅·其一》梅)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三分白,)卻輸梅一段香。
這首詩表面上看似用擬人的藝術方式在描寫梅)爭春而互不相讓的現(xiàn)象,詩人見此情景停下筆來欲評判梅)爭春勝負卻感到很為難。實際上是意在言外:借)梅的爭春,告誡我們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正理。這首詩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詠思。
中國哲理詩藝術審美的第三個特征就是趣味美。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晏殊是北宋時期的太平宰相,他的詩風屬馮延巳一路,有名的只是賦“閑愁”者。此詞是寫詩人在黃昏時分,手持一杯酒,聽家姬歌唱新詞,感嘆著花開花落,秋去冬來,小燕子重臨故地,一年的時光又過去了,不由得大為傷感和惆悵。他踏著落滿香花的小徑在院子里獨個兒徘徊,無計排遣?!盁o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兩句,雖深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趣味美的藝術享受。還有朱熹《春日》也是理趣飽滿: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熹是宋代大理學家。他的詩,在道學家當中,還是比較清新活潑的。這首詩表面看寫的是游春觀感,人們一般都認為這是一首游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
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般羲疄I”點明地點?!皩し肌保词菍ひ捗篮玫拇壕?,點明了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耙粫r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游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閑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暗乳e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征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么能“等閑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游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游春吟賞。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叭f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圣人之道比作催發(fā)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三、中國古典哲理詩的藝術審美的啟示詩以抒情言志為主,最忌枯燥的抽象議論。古人也曾以詩言理,《詩經(jīng)》的“雅”、“頌”中說理的章句凡是抽象的說教,在藝術上都不成功。屈原的《橘頌》是一篇佳作,它通過對橘樹旳贊美,表達詩人理想的品德和人生觀。它采用擬人化修辭方法托物言志,處處寫橘樹的特色,卻表自己的理想的人格,可以說它是哲理詩,也可以說它是寓言詩。可見,古詩人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繪之中,或給人以鼓舞,或給人以啟迪,因而詩中暗含深刻的哲理。然而,詩人表達哲理與哲學家闡述哲理的方式是有區(qū)別的。正如別林斯基所說:“哲學家用三段論法說話,詩人用圖畫和形象說話?!币粋€用邏輯上的論證,而另一個則用圖畫。根據(jù)哲理詩的特點,要學習理解古典哲理詩藝術審美之真諦,我們可從中至少得到以下三點啟示:
第一是哲理詩情理相融。哲理詩中的“情”與“理”,是詩人的情感與理性觀念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不少古詩往往通過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是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比姳緛硎浅甏鹪?,首聯(lián)說自己二十三年被長期貶官,棄置南荒;頷聯(lián)用典故抒寫世道滄桑,歸來后物是人非之感;頸聯(lián)是歷代傳送的名句,他宣告自己并未因個人被流放的遭遇而意志消沉,盡管“沉舟”、“病樹”,然而“千帆過”、“萬木春”,世界仍然是美好的,歷史在前進。這一聯(lián)不僅豁達、開朗,而且閃耀著唯物主義的光輝。這樣于情寓理的詩最能打動人心。
李紳的《鋤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彼粌H抒發(fā)了詩人無限的憤慨和同情勞動人民的真摯情感,而且道出了一個不可改變的真理:人類社會的物質財富,都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而創(chuàng)造的。人們不可不尊重勞動人民,不可不尊重人民的勞動。
第二是形與神兼?zhèn)洹U芾碓娭行闻c神的關系,就是藝術形象與哲理的關系。哲理是藝術形象的靈魂,而藝術形象則是哲理的軀殼。哲理總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由形悟神,探求詩中的意蘊,理解詩的哲理美。如王之渙的《登鸛鵲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在感受到詩中所描繪的祖國萬里河山的壯麗景色的同時,蘊含于景色描寫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深刻哲理,激勵人奮發(fā)向上,站的更高的立足點上,放開眼界去領略更加遼闊、壯麗的風光去追求更新更美的境界。這樣的哲理詩無不給人以啟迪與激勵。
第三是理與趣相諧。理與趣的關系,是詩中的理性內容與審美特征關系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哲理詩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藝術趣味性。如北宋政治家也是詩文大家的王安石,寫了不少深寓哲理的詩,他的五律《孤桐》就是一首詠物喻志的名詩:“天質自森森,孤高幾百尋。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明時思解慍,愿斫五弦琴。”詩人以孤桐自喻,描寫了孤桐高聳入云霄、頂天立地、傲岸不屈的雄姿,寄托了詩人立志改革、堅強不屈的獻身精神和憂國憂民的情懷。其中含蘊的哲理是:拔地幾百尋的孤桐,之所以巋然屹立,高干凌云,是因為它“得地本虛心”,能夠從大地吸取養(yǎng)分;如果離開大地,他就難以生存下去。于理喻物,詼諧天成,成為啟迪后人的哲理名篇。
再如清代阮元《吳興雜詩》:“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边@首詩不僅讓人領略到吳興的風物、江南水鄉(xiāng)的豐樂圖,還能感悟到一種深刻的哲理:“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br> 即用形象思維和比興手法,告訴人們,做什么事都要從實際出發(f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不能強求一律,否則會把事情辦壞。這另外一層含義,藏在詩中,沒有直言道出,即所謂意在言外,“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在詩學上是一個經(jīng)常運用的寫作手法,是詩的一個重要標志。
用詩的意象,來揭示一個真理,以對人們進行思想教育,以其直觀、鮮明、生動的藝術感染力,使受教者更易于接受,體會更深刻。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改革開放的深入,在人們思想多元化、心態(tài)浮躁的當下,提倡詩人創(chuàng)作更多更好的哲理詩,鼓勵人們多讀中國古典優(yōu)秀哲理詩,無疑對凈化人們的心靈,建設美好、向上和健康的精神家園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