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自然教學法對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性
一、自然教學法闡述自然教學法 (TheNaturalApproach)是由 StephenD.Krashen和TracyD.Terrel(1983)提出來的。他們在研究兒童如何產(chǎn)生第一語言的基礎上,區(qū)分了語言學習中自然“習得”和“學習”兩個不同的概念。Krashen和Terrel指出,學習第一語言對于幼兒來說,既是生存的需要,又與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緊密相連。兒童出生以后,生活在一個富有實際意義的環(huán)境之中,在日常生活和與父母的交流中,自然“習得”第一語言。“學習”指的是學生在學校里有意識地學習第二語言。課堂教學側重于語音、語法、句型訓練和聽寫、造句等等。 Krashen和 Terrel認為,在學習英語中,用習得的方式比學習的效果好得多。因此,課堂環(huán)境應該盡量接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教師應利用學生過去學過的知識,設計和ESL學生文化相近、便于他們理解的教學活動。在介紹新詞匯、引進新知識的時候,教師要盡可能結合周圍實際環(huán)境。
二、自然教學法的主要特點1、Krashen把實施自然教學法的過程分成4個階段:(1)Pre-Production理解階段,也叫說話前階段,(2)EarlyProduction早期言語表達階段,(3)SpeechEmergence言說階段和(4)In鄄termediateFluency言語顯現(xiàn)階段。在第一階段,教師在課堂上和學生自然地談話,使用基本的詞匯和句型,并且突出重復重點詞匯。第二階段,教師自然地和學生談話,選擇使用簡單的詞匯和句子結構,繼續(xù)注意學生是否能夠對簡單的英語指令作出正確的反應。此外,教師可以使用一般疑問句、選擇疑問句以及Wh-起首的特殊疑問句進行提問,要求學生用一、兩個單詞或短語回答問題。學生應能聽懂這些問題,并作出回答。 第三階段,教師使用自然、簡單的語言和學生談話,用How起首的特殊疑問句提問,要求學生用短語或完整的句子作解釋,表達自己的意見。第四階段,教師可以繼續(xù)使用直觀教具,強化重點詞匯。同時,教師可以選擇一個題目或要求描繪一個情景,引導學生使用英語。 Krashen和 Terrel強調,在語言發(fā)展的任何一個階段,教師都不要把注意力放在糾正錯誤上面。學習第二語言過程中出現(xiàn)種種錯誤是很正常的。教師不要急于講究精確的語音、語法,重要的是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不必常常為自己的錯誤緊張擔心的學習環(huán)境。
2、自然教學法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和許多別的教學法都有關聯(lián),它的意義在于闡述了“習得”的理論,解釋了“習得”和“學習”的區(qū)別,說明了英語教學循序漸進的階段。其重點在于創(chuàng)造一個與兒童學習第一語言相近的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自然“習得”,提高英語的流利程度和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
三、自然教學法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關注到學生進行英語學習的幾個共同特點。1.學習的功利性。功利性是大學生最大的特征,也是他們學習的主要動機。所謂動機是在需要刺激直接推動下人進行活動的內在動力。動機是個體的內在過程,行為是這種內在過程的結果。引起動機的兩個條件是:內在條件和外在條件?;旧?個人的需要和意向將影響其動機,從而影響其行為。將動機的概念應用到大學英語學習方面 ,就是要探討學習者為了什么原因參加學習,以及愿意為學習付出何種努力。2.學習的自主判斷性。雖然大學生學習的直接動機是獲取文憑和通過考試等功利性目的 ,但也體現(xiàn)了較強的學習自我導向性。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此在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的選擇方面有很好的自主判斷。這樣教師就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策略,充分利用自然教學法中的一些主張,如學生的情感過濾,教學內容的可理解性或量的規(guī)定性、糾錯問題和如何對待目的語與本族語等。
自然教學法無疑打開了通向外語能力的又一扇大門,對于那些完全依靠有意義學習、片面強調語言知識的教學更是如此。它的理論基礎可以為我們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的老師提供可操作性,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但是我們既要結合大學生學外語的目的和心理這個實際,也要結合我們的教學條件、師資水平、班級規(guī)模和教學設備等諸多因素,同時合理使用其他有效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